晏子使楚
晏子,眾所周知的一位歷史人物,身為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為人機智,善於辭令,也是當時遠近聞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愛國憂民的性情在各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稱讚和聲譽。晏子使楚這則典故中,講述了晏子是如何的巧言善變,贏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使楚畫像
當時的晏子被任命去楚國訪問。楚國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於是就讓晏子在大門旁邊的一處小門中進去。晏子於是停住了腳步説;“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裏進去,今天我來楚國相訪,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於是迎賓客們就帶晏子從另一扇大門進去。
晏子初次拜見楚王,楚王便質問到:“楚國是沒人了嗎,竟派來您作為使臣。”晏子很是嚴肅的回答,齊國上下七千多户人家,若是全部張開袖來,天瞬間就能暗下來;若一起揮灑汗水,瞬間傾盆大雨。怎麼能沒人才呢!楚王仍就不甘示弱,反問道:“既然如此,那為何會派您來呢?”晏子則機智的回答道:“齊國派使臣一般會根據不同的對象進行選派,賢能的人自然會到賢國的國家訪問,像我這般不肖,只能來到楚國了。
於是楚王很是懊惱,便向羣臣請教,於是乎就出現了”晏子偷盜事件”。再一次酒宴上,晏子被誣賴偷盜,楚王就問道:“齊國人都會偷盜嗎?”晏子則離開座位説道;“我聽説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是橘子,淮河以北則是酸枳,儘管葉子相同,但味道不同。究其原因,還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楚國就偷盜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是楚國的水土會導致人民偷盜嗎?”於是楚王説;“聖人是不能同他拿來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己討沒趣罷了”。就這樣晏子再一次用自己靈敏的頭腦獲得了楚王的尊重。
晏子為什麼使楚
關於“晏子使楚”的典故,我們從小就有一定的瞭解,記得在上小學時,這則典故就已經出現在了教學課本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重温和學習一下這則典故。
晏子使楚畫像
晏子在任齊國卿大夫一職時,因他協助並鎮壓了反叛軍,深得景公賞識。當時,晏子身材矮小,面相醜陋,但是頭腦靈敏,滿腹經綸,能説會道而著稱於世。在齊景公即位後的第二年,齊景公在出使晉國時態度狂妄,誇大其詞,引起了經過眾多人士以及帝王的的不滿。於是晉國派出軍隊想要對齊國實施攻擊和報復,以震懾性的方式警告齊國。剛開始,齊景公以為只是開玩笑,並不在意,誰知當晉國軍隊兵臨城下時才慌了起來,面對晉國的強勢進攻不得不投降服軟。通過這次的事件的經驗,景公真正意識到如果要以齊國的利量與晉國較量完全是以卵擊石,更本不能與晉國抗衡。於是就想到了以和鄰國楚國重修於好的方式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共同來抵抗晉國。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晏子被任命作為使者訪問楚國。
由於此時的楚國由楚靈王掌朝,當時的楚靈王桀驁不馴,目空天下,狂妄自大,對待齊國派來的使者也本着玩弄的態度。便命人打算羞辱一下齊國使臣“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宴嬰,於是呢這則典故就被後人記錄了下來,也是為了教育後人不要以貌取人的道理,從此這件事就一直流傳至今。
晏子外交的特點
春秋戰國時期,面對楚王的羞辱,他沉着冷靜,保持等着胸有成竹的面容,憑藉着自己的機智和口才維護了自己國家的尊嚴和個人尊嚴,不辱使命。在《晏子使楚中》展示了這位機智的政治家、外交家的風采。
《晏子使楚中》畫像
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當初晏子接到使命來到楚國,楚王卻因晏子身材矮小對其捉弄。於是便讓晏子從旁邊的洞進去,這番舉動,無非就是想以此來羞辱他,進而在羞辱齊國。於是晏子堅持不入,並説;“只有訪問狗國的,才從狗洞進去。”言下之意便是如果我鑽了狗洞,那楚國就是狗國,你侮辱了我,也是侮辱了你自己。在這裏,晏子就是這樣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讓對方自取其辱。而晏子拿起智慧的武器,不但沒使自己受辱,反而還讓對方蒙羞。
二、爭鋒相對、捍衞尊嚴
見到楚王后,楚王依舊繼續捉弄他,先是諷刺齊國沒有人才,後又諷刺晏子無能。對此晏子依然毫不示弱,他用“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等詞語駁斥楚王,之後假裝並順承他的意思“我無能”,在突然利用”因為我的無用才會被派遣楚國”進行反擊。晏子再次利用自己的機智聰明反擊了楚王。對自己而言,維護了尊嚴;對國家而言,捍衞了榮譽。
三、利用類比,巧妙反擊
但楚王準備誣賴他偷盜時,晏子便以“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來比喻,説明外部環境對內部事物的影響的道理,以此為由,順勢推導,再加上機智的辯駁,最終讓楚王低頭。
晏子用什麼方法回擊楚王
機智是什麼?難道僅僅是聰明,有智慧的代言詞嗎?我認為“機智的含義”不只是這樣,有些人或許很聰明,但不會把聰明用在正確的地方,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罷了。眾多古人中,一個關於“晏子”的故事,讓我對他的機智實在感到佩服。
晏子畫像
我認為真正能夠配得上機智的人,在面臨困境或難關的時候,能夠反敗為勝,把危機變為轉機,這才是真正的智者。在《晏子使楚》這則故事中,楚王為了侮辱來自齊國的使臣晏子,便讓他從旁邊的狗洞入城。機智的晏子知道這是楚王在捉弄他,便以嚴詞拒絕了他。將計就計的説道;“到了狗國才從狗洞進城,到了楚國不應該走狗洞吧。”士兵聽了立刻打開大門請晏子進去。見到晏子的楚王似乎並不打算放棄刁難晏子,於是乎又問道;“齊國難道沒人了嗎?怎麼會派你來?”晏子又機智的運用比喻的手法説齊國上下的人都快擠不下了,何愁沒人。最後以一句機智的話:“我們楚國派出的使臣,精明能幹的人就被派往道德高尚的國家;無能的使臣,則去那些不成氣候的國家訪問,而我是這些人裏最愚笨的人,”便讓楚王啞口無言。
看完這個故事,就會覺得晏子相當聰明和智慧。能夠機智的將楚王的刁難順水推舟,將了他一軍。晏子這樣的有本事光靠機智的頭腦是不行的,還要能隨機應變。
晏子的故事
宴嬰不死君難、棄個人小義而逐國家百姓之大“利”。齊景公三年,在宴嬰的勸諫和輔助下,景公逐漸知道了治國之道,逐漸掌握了大權,並且任命宴嬰為相大夫。關於晏子的故事很多,下面就例舉幾個代表事例。
晏子使出畫像
其一、景公派遣晏子治理阿縣。三年後,晏子聽到很多人在背後説他的壞話,很是不高興。晏子説:“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了,請再給我三年的時間,我定會讓你聽到有關我的好話。”果不其然,三年的時間到了,每個人都誇讚晏子。景公準備給予賞賜,但都被晏子拒絕了。景公就問他原因,晏子就對他説:“以前我鐵面無私,認真執法,別人都説我的壞話,現在我改變了做法,對待事物聽之任之,無為而治。所以都來誇讚我。原本的獎賞現在因該是懲罰,於是通過這件事後景公開始信任晏子了。
其二、晏子帶着齊景公進行微服私訪。當走進一家店,發現沒有多少人願意買鞋,而買假腳的卻是不少。於是就問原因,老闆解釋説,現在的君主濫施刑法,動不動就要處人刑法,腳就被砍了去。不買假腳的話,如何進行生產,養活自己呢。晏子還帶着景公進到了百姓的居住區。發現房子很是破爛,孩子們面黃肌瘦的在路邊乞討,景公看來很是有所觸動。
其三、景公喜歡出遊喝酒,晏子則想方設法讓他少喝。可是事與願違,景公又喜歡上了建造樓閣。晏子知道攔不住,就主動把工程攬到自己身上,然後增加預算,拖延工期,一撥又一撥的僱傭勞動工人,三年之後,工程完成了,受災百姓也順利度過了災難。
晏子使吳
關於晏子使吳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有一定的瞭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當時晏子出使吳國時發生的事情。
宴嬰畫像
一年,宴嬰接到使命出使吳國。在一天清晨,宴嬰進宮面見吳王,在宮門口等待了片刻,侍從傳了命來説:“天子召見”,宴嬰愣住了,吳國的國王什麼時候變成了天子。雖然當時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但各諸侯國人就稱他為“天子”,於是宴嬰立馬反應了過來。原來吳王這是向他炫耀國威啊。靈機一動,裝作聽不見一般。侍衞見他沒反應,再一次重複説道,宴嬰仍就裝作不予理會。侍衞見此招行不通,便在他耳朵邊又一字一句的説:“天子請見”。宴嬰又裝作很驚詫的表情看着侍衞:“臣受齊國國王受命,前來吳國,誰知我如此愚笨,竟走到天子的地方了,實屬抱歉,請予原諒,請問何處才能找到吳王?”侍衞很無奈再一次進去向吳王稟告,隨後只得傳命:“吳王請見”。説完,宴嬰一改前副姿態,立馬昂首挺胸走上前拜見吳王,向他行了禮儀。
回過頭一想,在整件事情上,吳王本想利用這個辦法對宴嬰進行羞辱一番,結果事與願違,自己到討得尷尬。但他似乎並不放棄進行羞辱宴嬰的心,於是裝出一副誠懇姿態説道:“作為一個國家帝王,想要長久守護自己的疆土,應該怎麼做,什麼方法比較可行呢?”宴嬰則機智的回答説:“要想一個國家長久,人民是最基礎的,只有先將人民的生活安定好,然後再是國家;先施惠,在責罰;強不欺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不以自己的威力去破會其他國家,不已自己的勢力來兼併他國。或許也只有這樣的方法了,相反的,危險就會將至。吳王聽完宴嬰的陳述,再也想不出什麼難題來安慰他了。因此,宴嬰再一次通過自己的機智頭腦,取得了出使的勝利。
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宴嬰,又稱晏子。是齊國上大夫宴弱之子。宴嬰頭腦機智,能説會道。內輔國政,善諫齊君,有原則,處事靈活。出使時不辱使命,是國家尊嚴的捍衞人。司馬遷非常喜歡宴嬰,還將他比做管仲,他的幾次鬥智也是非常的精彩。
晏子雕像圖
第一次鬥智: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關閉城門,挖了五尺高的洞讓晏子進城,侮辱他,進而一步來侮辱齊國,當然晏子很聰明,將計就計,只要楚王承認了自己的國家是狗國,他就鑽洞入城。就這樣,還沒見楚王的面,就給他當頭一棒。
第二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無人,譏諷晏子無能。面對再一次的侮辱,晏子再一次採用將計就計的方法,回敬楚王:齊國人多的就要裝不下了,然後通過貶低自己再來貶低楚王和楚國。表明面上似乎很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則是悄無聲息的回擊了楚王,就如同“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
第三次鬥智:楚王諷刺齊國人沒有出息,侮辱晏子偷盜。而晏子列舉了一個熟知的現象,再加以道德的論證表明,齊國人在自己國家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成了盜賊,究其原因不過是水土不同罷了。
從晏子同楚王的舌戰中就能看得出晏子聰明機智,膽識過人。面對自己國家的尊嚴,積極維護。試問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才,該是國家的一件幸事了。
春秋戰國晏子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是一位聰明機智的,能言善辯的人物。歷史上的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樸素的處事風格而聞名於諸侯。孔丘還曾稱讚他:“救民百興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春秋戰國時期的晏子畫像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晏子的做事風格,充分的表現出了治理國家的忠誠與能耐。他不僅利用自己的身份,還抓住每一個機會,不斷地提出減免賦税,讓百姓休養生息的諫議。
在“治國之道”方面,晏子主張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説,並且很是推崇“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主動進諫君上賑災,深得百姓愛戴。不僅如此,他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貧苦百姓。
“勸諫藝術”方面,晏子善於進諫的特點早就被人稱讚,他的勸諫方式,不是直接的強諫而是以一種委婉的曲諫或誘諫。從側面顯示了他在政治上所具有的高度智慧,另外,他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或是鋒芒畢露,或是非常含蓄,亦或是嚴肅莊嚴、幽默滑稽。他能根據不同的環境,選擇自己的勸諫方式。從他的勸諫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內在修養,同時也非常佩服他的智慧。
個人修養方面,他是樂觀的代表,他常常説人到最後都是要死的,人生來就有生老病死,所以不論是誰都會面對。何不對死無所畏懼,常年保持樂觀的心情,讓自己的身心健康。
晏子贖越石父
“晏子贖越石父”為出自《新序·節士·晏子贖越石甫》的一篇歷史故事,這篇文章主要體現了晏子尊賢禮士,聞過則改的品格和越石父自尊自重,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
宴嬰圖
春秋時期,齊國相大夫晏嬰出使晉國路途中,看見一個人頭戴一頂破帽子,反穿一件皮襖,坐在路中間休息。晏子很會看人,一眼就看出這個人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於是就派人問他關於他的信息。這個人就回答説:“我來自齊國,名叫越石父,由於飢寒交迫,便賣身為奴,當了三年奴才,看見使者路過,原本打算跟您回國的。”晏子問道可以贖身嗎?越石父回答説:“可以。”於是晏子便把馬車的一隻馬解下來用來贖他,並與他一起坐車回國。回到相府後,晏子沒有跟越石父告辭就回到自己的房間。越石父看到很是生氣,要跟晏子絕交,晏子知道後就派人告訴他,從來沒和你結交哪裏的絕交,你當了奴僕,我把你贖回來,怎麼能恩將仇報?越石父説道:“士人不在知己面前,可以受屈辱;在知己面前,可以獲得舒展。君子不應該對人家有恩而輕視了他,也不應該人家對自己有恩而屈服。我做了三年的奴僕,沒有一人能夠理解我。之前與您坐車,沒跟我打招呼,我以為是您一時忘記了。現在有沒想我打招呼就進自己的房間,就好像還是把我當做奴僕一樣。即然這樣您還是把我賣到社會上吧。”
晏子聽了,走出來與他見面。並誠懇的道歉:“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卻沒看到客人的內心,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拋棄我嗎?我將誠心改正我的錯誤。”隨後就命人把廳堂打掃了,用酒宴款待了他,越石父原諒了他。晏子對人有恩,救人於困境,卻要委屈的處在別人之下,這樣的行為遠遠超過了世俗人的品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