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的三“愛”

老實人,是毛澤東對羅榮桓中肯的評價,也是羅榮桓一生的寫照。
他做事講求原則,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是政工幹部的標杆與榜樣。
他甘願當腳踏實地的老實人,是因為他的心中有三“愛”,這三“愛”,塑造了他的性格與品行。
羅榮桓軍事指揮聞名中外,讀書治學享譽全軍,如此的名聲與威望,得益於他好學的精神與淵博的知識。
羅榮桓的三“愛”
他出身鄉紳,打小喜愛讀書、書法。
除了在學校裏孜孜不倦,得空了,他也總是手不釋卷,到哪都得帶上一本書。
他讀書,不挑時間和地點。
11歲那年,本是午飯過後休息的時間,他卻起了讀書的勁。
外面烈日當空,他興沖沖地爬到了池塘邊的一棵柳樹上,倚着樹幹開始了閲讀。
讀着讀着,也許是太過於投入,他不小心掉進了池塘中,全身都濕透了。
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鎮子,十里八鄉凡是與羅家相熟的人,見到了羅榮桓,都會稱呼他一聲“書呆子”、“書迷”。
對於別人給他取外號這件事,羅榮桓置若罔聞。
羅榮桓的三“愛”
他認為這並不丟人,反而更加努力用功地讀書。
他的聰明,同校同學和教書先生有目共睹,他的小學老師甚至斷言,羅榮桓必成大器。
可以説,老師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讀書塑造了儒將羅榮桓。
由於小時候養成的好的讀書習慣,羅榮桓自覺,三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
革命後,不論出於什麼原因,他皆雷打不動地讀書。
創建、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讀書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當時的井岡山消息閉塞,當地人自耕自足,以種地養活全家老小,有知識文化的,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書籍本就是稀罕物。
沒有書讀,羅榮桓時常悵然若失。
羅榮桓的三“愛”
要他吃紅米飯喝南瓜湯,他不覺得苦,那是口腹之慾,但要他摸不到紙張和書本,就是精神上的折磨。
所以,每每遇到大小型戰役戰鬥,他總會在打掃戰場時,特地留意有沒有有益的書遺落了下來。
每個月,紅軍隊伍會給將領、戰士發“工資”,羅榮桓可以分得兩三塊大洋。
這些錢他不買吃的用的,絕大多數都用來買書了。
1932年,漳州一戰勝利後,羅榮桓忙完了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去逛書店。
按照那個年代的物價水平,新書基本上都在一元左右,但舊書便宜,一兩毛即可拿下。
羅榮桓讀書沒有那麼多講究,有得讀就行,新的舊的一視同仁。
但為了涉獵更多知識,他往往選擇後者。
羅榮桓的三“愛”
把一大摞的書帶回營地時,他臉上的笑容“出賣”了他,戰友與下屬看到,總要問一句,又買書回來了呀。
除卻買舊書,在手頭緊的時候,羅榮桓還愛看不要錢的書,把所有空閒時間都留給了看書。
他是書店的常客,紅軍打到哪裏,哪裏的書店就會有他的身影,活脱脱的書籍代言人。
讀書時,他喜歡邊看邊做標記,在一旁寫下自己的簡短觀後感。
光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篇講稿,他就圈點批註了不少內容。
他愛看書,也愛惜書。抗日戰爭時期,政工幹部基本上都配備小皮箱,用來裝文件和重要資料,羅榮桓經常用他的小皮箱來裝書。
在他看來,不認真讀書,是要受社會這把‘戒尺’懲罰的。
因為讀書,羅榮桓的眼睛深度近視,常年戴着一副眼鏡,但這副眼鏡卻增添了他的文人氣質,讓他看起來更具書生氣。
羅榮桓的三“愛”
也因為工作和讀書,他沒有時間去考慮自己的情感問題,最後還是戰友出面幫他牽線,才解決了人生大事。
愛書,是羅榮桓愛兵和愛民的前提條件,讀書使他眼界開闊,思想開明,洞察世事,讓他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更使他謙卑有禮。
早在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三灣時,毛澤東同志就看準了羅榮桓的老實。
我們的支部建在連上,他被任命為連黨代表,幫助毛澤東同志改造舊軍隊遺留下來的不良風氣,健全黨組織,整頓和改編由農民組成的隊伍,使工農武裝呈現煥然一新的面貌。
以前,士兵犯錯,軍官不是打就是罵,羅榮桓不以為然。
他愛兵如子,鮮少發脾氣,一般都是平和地講道理,以誠相待。
不過,在他干政治工作的生涯中,有一次動怒,令大家印象深刻。
1941年2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副旅長張仁初,率部在魯南郯城縣重坊一帶血戰日偽軍,取得勝利。
羅榮桓的三“愛”
戰鬥結束後,打了勝仗的消息很快登報,敵我雙方損失多少人,繳獲了什麼武器,都在新聞報道中詳細描述了。
可是,羅榮桓看到報紙後,心情卻由晴轉陰。
他火速派人請張仁初前來會晤,一見到張仁初,就問他為什麼要魯莽地開展陣地戰,還帶着大隊的人馬往敵人的坦克上撞。
原來,毛澤東同志早在《論持久戰》中提到過,由於日軍武器裝備好,八路軍應少打陣地戰,以運動戰和游擊戰為主要鬥爭形式才是對的。
張仁初這一打,勇氣足夠,純粹是碰對了運氣,否則以卵擊石會是什麼下場,想想也知道。
而且,在重坊戰鬥中,犧牲了很多長征中走過來的老紅軍、老同志們,他們是無價的瑰寶。
羅榮恆氣就氣在,如果指揮得當,採用我軍熟悉的方式作戰的話,傷亡可能會更小,有些不必要的犧牲就可以減免。
指不定,那些在此次戰鬥中死去的人,也就還活着。他眼中閃爍着淚光,對張仁初説:“你還我的幹部來,還我的戰士來……”
羅榮桓的三“愛”
的確,有戰鬥就會有流血受傷甚至喪命,但是,羅榮桓表示,在‘消滅敵人’的前提下, 力求做到能不犧牲的就不犧牲,能少犧牲的就不多犧牲。
為了從根上杜絕有勇無謀的指揮策略,談話結束後,羅榮桓專門開了一個會,並對一一五師展開轟轟烈烈的加強軍事教育和軍事訓練的整軍活動,從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一一五師的整軍活動成績矚目。
各級指揮員都明確了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提高了軍事技術水平,部隊的戰鬥力大大加強,殲敵人數不斷增多,而部隊的不必要傷亡開始明顯減少。
1941年1至7月,平均每月傷亡790餘人,到1942年,已經下降到290餘人。
普通幹部士兵,一直是羅榮桓心頭“最軟的那一塊”,他愛兵心切,所以工作勞心勞力,因累過頭,得了尿血的病。
當時,他的病情已經很重了,可他仍舊忍着病痛,勇挑重擔,沒有辜負任何一方的信任。
建國後,羅榮桓沒有停下忙碌的步伐,他愛民,主要表現在盡職盡責、不徇私情兩方面。
在1949年11月間,羅榮桓專門打電話給剛剛到職的湖南衡陽鐵路局局長郭維城,告訴他不能讓羅家親戚免費坐火車。
羅榮桓的三“愛”
正如羅榮桓所料那般,有一些人以羅榮桓為藉口,找郭維城要求免費乘車進京,全部被婉言拒絕。
就連他多年未聯繫的女兒羅玉英,想要去北京謀個職位,都被羅榮桓教育了一番。
他説:“你爸爸二十餘年來,是在為人民服務,已成終身職業,而不會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沒有財可發。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待遇之外,一無所有。”
他的一生,一直為黨為民,直到逝世前,還叮囑妻子和孩子不要特殊,等他去世後就搬到普通房子去住,更要堅信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真理,永遠跟黨走。
就像毛澤東同志寫的《七律·吊羅榮桓同志》的最後兩句説的那樣,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一位心無旁騖,克己奉公的無產階級革命者,一位有理想有信仰的共產黨員,他的離世,對國家來説,確實是一種損失。
本文由劉明生説長征【劉尚悦】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3 字。

轉載請註明: 羅榮桓的三“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