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別偷走了學生的想象力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經典

視覺中國供圖

張道明

前不久,筆者聽了一節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教師講一道填空題:( )的蘋果。學生的答案精彩紛呈:紅紅的蘋果,香甜的蘋果,大大的蘋果……教師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四四方方的蘋果。”循聲望去,是一個滿臉自豪的小男孩。此話一出,四座皆驚,繼而響起一陣鬨笑。驚愕的教師,隨即“點撥”:“同學們,有四四方方的蘋果嗎?”學生遲疑片刻,整齊地回答:“沒有!”小男孩漲紅着臉,激動着:“老……老師,我……我以後發明一種……四四方方的蘋果。”老師沉着臉:“那是以後的事,但是現在還沒有這種蘋果,不能填‘四四方方的蘋果’。”小男孩囁嚅着嘴唇,悻悻落座。

筆者注意到,之後小男孩的情緒低落,一直低着頭,遊離於學習之外。許久,小男孩落寞的神情在筆者腦海中揮之不去。捫心自問,小男孩的答案真的毫無可取之處嗎?按常理,的確沒有四四方方的蘋果。然而,我們不能不佩服小男孩的獨特想象力,不從眾的個性品質。發明一種四四方方的蘋果,這是多麼美好而富有創見的理想啊!

無獨有偶,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這樣描寫未來老師的樣子:她會帶着寵物進教室,頭頂一隻青蛙,眼鏡上騎着兩隻蝸牛,嘴巴里養着一條清潔魚,戴着來自巴西的温順的蛇項鍊;吹一聲口哨,教室外面會飛來一隻獵鷹,停在她的肩上。抬起手來,袖口竄出綠色的蜥蜴幫忙擦黑板。打開教案,飛出一羣彩色蝴蝶……

此段文字可謂活色生香,頗具畫面感,且動感十足。筆者在感嘆小作者的詩性和想象力的同時,深為身邊學生獨特思維的消失,想象力之匱乏,慨嘆不已。

為什麼學生的想象力隨着年齡的增長和接受教育的時間增多會逐漸喪失呢?筆者以為,當前一些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閹割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深圳語文課改專家嚴凌君老師針對“華語文學大賽”金獎缺失的結果,寫下這樣一段話:“因為痛感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被壓抑了幻想能力,為了挽救爛漫童心,打撈倖存的幻想世界,我們特設了童話欄目,可是大賽的結果似乎加深了我們的憂慮……有那麼多孩子只會把課文中學到的正確觀念,換成動物的嘴巴説一遍,那麼多老氣橫秋的‘假天真’,那麼多‘思想正確’的義正辭嚴,那麼多追求流行的時髦觀念,多得讓人痛心……”由此可見,學生想象力的匱乏,思維的雷同,鮮有創見,與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脱不了干係。

那麼,作為教師該如何呵護學生想象的嫩芽呢?首先,教師需有一顆“赤子之心”。所謂赤子之心是比喻教師須有像初生的嬰兒一般的純善之心。當教師以兒童的眼光觀察世界,打量身邊的事物,就能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理解兒童的很多在成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是怪異的行為,童心愈發爛漫,想象力亦如野草般瘋長。

其次,教師要敢於不為應試遮望眼,少一些“標準答案”和條條框框,多一些寬容,讓學生永葆思維的敏鋭與活力,想象的嫩芽才不會慘遭摧殘。

只有當教師真正為了學生生命成長和未來發展着想,才會不畏分數的壓力,而更加關注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努力呵護其奇思妙想,甚至是異想天開,讓學生思想鮮活靈動,童心燦爛無比,釋放無窮的想象力。果如此,豈不是學生之幸、教育之幸、民族之幸?

(作者為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學苑街小學教師)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