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與儒道釋三教有何關聯 陶弘景有什麼之稱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陶弘景與儒道釋三教
陶弘景是南朝時期著名的道士,精通養生、煉丹,還有不少有關他占卜道法方面的傳説。不過他的一生,其實不只有道教,他的思想其實是融合了儒道釋三教。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的前半生其實是個儒士,出生士族,從小學習的也大多是儒家學説。他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而且能屬文達意。之後,成年後在朝為官十幾載,巴陵王、安成王等諸王的侍讀兼書記,後來任奉朝請。他曾經在書中寫到,他以前希望四十歲左右做到尚書郎,然後到浙東做一方好縣令。可見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這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
陶弘景的後半生大多和道教在打交道。其實他從小就很迷道教,據説十歲的時候就因為看葛洪的《神仙傳》而有養生的志向。而他的性情也偏向自由清淨,喜好山水。等到辭官,他就開始正式學習道教,拜過道士為師學習符籙、圖讖、道法等。而陶弘景在道教方面,著作繁多,茅山上清派實際上就是他開創的,此外他也可以説是中國第一個提出神仙體系的人。
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盛行,陶弘景也不可避免地與他們有所交集。他早年就與當時的一些高僧有來往。晚年陶弘景曾經夢到有佛陀給他傳法,於是他自稱是“勝力菩薩”轉世,還曾經到寧波阿育王寺接受五大戒。據説,他的遺囑就要求弟子給他屍體披上袈裟,而裏面是道服,由此來表示自己是佛道雙修。
陶弘景是哪個朝代的
陶弘景是南朝時期著名的隱士,是道教茅山一派的真正創始人。他壽命很長,在世八十幾年,歷經了宋、齊、梁三朝,後世一般認為他是南梁時期的。
陶弘景畫像
陶弘景生於公元456,當時是宋朝,出身士族家庭,祖上是王府的參軍,父親當過孝昌的縣令,可見世代為官。而他也從小熟讀經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
之後,蕭道成發動兵變把持了朝政,不久就建立齊朝以代替宋。而當時,陶弘景也已經二十幾歲,開始出仕。之後十幾年,他就一直在齊朝為官,先後成為巴陵王、安成王等諸王的侍讀,還兼任着他們的書記。等到他三十六歲,也不過是一個奉朝請,一個十分閒散的六品文官,可以説是仕途失意,懷才不遇。不過這也與他的性情有關,陶弘景從小喜歡道教養生之類的東西,為官後也時常把自己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裏面,不和外面來往。於是,他就不願自取其辱,辭官歸隱。
辭官後的陶弘景,拜師道士修行,學習符籙煉丹養生等等。他時常遊歷名山大川,尋訪仙藥,不過後來主要是隱居在茅山,撰寫道教著作。而期間,502年的時候,齊朝也步了宋朝的後塵,梁朝建立,當時皇帝幾次請陶弘景出山為官都被他拒絕了。不過皇帝還是深念他以前的功勞,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給他在茅山建道觀等,時常寫信向他請教國家大事。
等到陶弘景去世,南梁的皇帝還下詔封他為中散大夫,諡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有什麼之稱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隱士,字通明,所以後世稱其為陶通明。所謂“通明”,可以兩種解讀,一是開通而賢明,語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託王焉”,二是通曉明瞭。
陶弘景畫像
如果是第一種意思,那麼陶弘景取這個字,其實就是抱着一種得遇明君的希望。這就是積極出仕為官的心態,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經歷。據説,陶弘景在書中自己寫到,他以前希望四十歲左右做到尚書郎,然後到浙東做一方好縣令。可見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
如果是第二種意思,那就是對自己智力的一種肯定。據説,陶弘景四五歲的時候就很喜歡讀書,九歲就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等經典,而且能屬文達意。可見他從小聰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對而言,還是第一種的可能性比較大。
陶弘景辭官後,去了句容之句曲山,並稱這座山是叫茅山,然後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開始隱居修道。於是,他自號華陽隱居。
此外,陶弘景還有一個“山中宰相”的稱號。他後半生一直隱居,即使梁朝皇帝三番兩次地來請他出山,他都堅決地推辭了。雖然如此,皇帝還是深知他的才華,又是派人給他送煉丹的材料,又是給他在茅山建道觀。而且國家每次遇到吉凶和出兵有關的大事,皇帝都會寫信向他請教,一個月會有好幾封信。可見陶弘景雖然隱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彷彿宰相一般。
陶弘景的詩
陶弘景是道士,擅長醫學養生,但此外,他也是個文學家。因為他隱居山林,時常遊山玩水,喜松濤,觀山澗,得見美景自然要吟詩作賦,他的詩歌雖然大部分已經亡佚,但還有部分保留下來。
《詔問山中何所有詩以答》
陶弘景有一首《詔問山中何所有詩以答》,從詩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他用來回答皇帝關於山中有什麼的問題。“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前兩句一問一答,你問山中有什麼,我答山上多白雲。而後兩句是説,山中美好只能自己來愉悦地享受,沒法給您寄送過去。全詩語言非常簡樸,無華美的辭藻,但因此顯得自然而又清逸,和思想境界很符合,這也是詩人自己的狀態。
除了寫山中景色,抒發隱逸之情,他也寫過比較淒涼幽怨的詩歌,比如《寒夜怨》。“夜雲生,夜鴻驚,悽切嘹唳傷夜情。空山霜滿高煙平,鉛華沉照帳孤明。寒日微,寒風緊,愁心絕,愁淚盡,情人不勝怨,思來誰能忍?”
夜裏烏雲出現,飛鳥因為受到驚嚇而發出悽切的叫聲,讓人聽了十分傷心。這前三句寫夜景,每一句都有一個“夜”字,之後還有連着兩句都有“寒”字的,和都有“愁”字的。這樣的語言使得整首詩的感情基調非常的哀怨,與詩名相符。而詩人哀怨的原因在最後一句點明,原來是一個“思”字。詩人抒發感情從來都是有所寄託,而非無緣無故,據説這首詩是陶弘景寫於齊朝滅亡的時候,所以大概是在思念故國。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他的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謝中書,原名謝徵,南朝梁人,從小好學善文,才華橫溢,因為擔任過中書郎一職,所以被人們稱為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
這封信共68個字,卻語言精練文采飛揚,不似散文更像是一首詩歌。陶弘景上來就發出感慨:“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名山大川壯美景色,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都在談論的。開頭這平實的一句,立意高遠,也奠定了全篇道盡山川自然美景之意。
之後,陶弘景具體了描寫了山川之美。高峯直插雲端,溪水清澈見底。兩岸石壁,五光十色交相輝映。綠樹翠竹,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清晨,薄霧將消時,猿猴、飛鳥肆意地啼叫,此起彼伏。傍晚,夕陽快要下山時,深潛水底的魚兒競相躍出水面。有山水,有草木,有鳥獸,有游魚,美景通過這簡單的幾句已經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令人無不憧憬嚮往。
最後,陶弘景前後呼應,再次感慨:實在是人間的仙境,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到這樣的奇異的美景了。謝靈運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詩人,他在詩中時常描繪出山水的自然美景。
陶弘景的這篇《答謝中書書》,給為官的好友寫信,着力地描寫山中美景,一字不談塵世官場,一是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隱逸山水的樂事,也算是一種交代現狀,二是有勸其和自己一樣辭官歸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