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了一篇志願軍幾個敗仗的文章,遭到了網絡極端分子的瘋狂圍攻,已經被他們打成漢奸了。看來有必要普及一下歷史了。
雖然我們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中間的過程是非常曲折的,為了讓大家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故做此文。
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志願軍取得了完勝。除了三軍用命外,最大的原因是毛主席和彭德懷完勝麥克阿瑟和沃克。這早已詳細講過,這裏就不贅述了。
第二次戰役和第三次戰役之間其實有三件事是非常微妙的,需要注意。
一是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嚴重凍傷,失去了戰鬥力,導致志願軍失去了一支強大的生力軍。這給戰爭全局,造成了極大影響。
二是我們的情報並不是非常準確。第二次戰役後,失利的美軍其實實力未損,而且很快就整補完整。對美軍來説,最大的問題是嚇破了膽,不光美軍,美國國內也是如此。所以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上將來到朝鮮半島實地瞭解情況。我們瞭解到美國國內悲觀的情緒,並有從朝鮮撤退之意,但沒有了解到柯林斯來到戰場後發現,美軍實力基本都在,只不過士氣低落,將無戰意,兵無鬥志。而這個問題很快就被李奇微解決了。
三是美國出現重大戰略決策失誤。第二次戰役美軍雖敗,麥克阿瑟卻提出,第10軍依然保留在興南港,形成第二戰場。但美國高層更擔心正面戰線能不能守住,執意調第10軍回韓國,否決了麥克阿瑟的建議。麥克阿瑟這個建議和仁川登陸是其在朝鮮戰爭中最大亮點,此人眼光是非凡的。如果美軍第10軍留在興南,整個戰爭會發生重大改變,志願軍絕對不會再發起第三次戰役。而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對守住興南一樣信心滿滿。美軍第10軍如果留在興南,將成為插向志願軍後方的一把尖刀,失去戰鬥力的第9兵團是無力阻止這10萬大軍的。
之後的戰爭進程正因為這三點的實現和未實現,按照歷史的軌跡發展了下去。
接下來這件事,又是對戰爭有着重大影響的。那就是毛主席建議第三次戰役打過三八線,主動撤回來。而彭德懷固執己見,沒有聽從,最後主席做了妥協。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早已詳細講述,本文不再展開。但需要注意的是,志願軍因此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按毛主席的意思,打過三八線後撤回來,我們保持想打想和的主動權。可是第三次戰役打過三八線後佔領了漢城,韓國、朝鮮、美國的心態都發生了變化,在這種變化中最不利的就是志願軍。本來我們在朝鮮作戰,現在變成了在韓國作戰。
本來毛主席做了妥協後指出,就算過三八線,志願軍自己可以撤回來,讓人民軍頂在前面。抗美援朝,保家衞國,這是我們參戰的戰略目的。幫助朝鮮統一,這不是我們的目的。故毛主席有這樣的建議。但朝方和志願軍如何溝通,目前並未解密。最終頂在一線的還是志願軍。這是彭德懷和毛主席之間戰略眼光的巨大差距。但因為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有些人把這個責任推給了毛主席。這在那些年,是很正常的事,反正有什麼事,都往毛主席身上推就行了。
第三次戰役後,志願軍第一批入朝部隊損失已經非常嚴重了,最關鍵是沒有得到過休整和補充,實力已經下降了一半。李奇微抓住了機會開始反攻,由此開始了第四次戰役。
沒有聽毛主席的話,過了三八線後退回來,這是朝鮮戰爭的轉折點,但不是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因為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已經取得了勝利。彭德懷試圖繼續以弱勝強,但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面如前所述,志願軍的實力下降了一半;另一方面美軍開始真正發揮其實力。所以把砥平裏戰鬥説成是轉折點完全是荒謬和不懂軍事的。就算志願軍拿下砥平裏,一樣沒有實力在第四次戰役中徹底挫敗美軍攻勢。
但是在第四次戰役中四野部隊的表現再次給了彭老總一個錯覺。第一批入朝的四野各部,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極好地完成了運動防禦的任務。包括稍晚參戰的26軍,本身就是打防禦戰的高手。
這就給了彭老總錯覺,實力嚴重下降、炮火支援不足的四野各部和26軍都能頂住美軍攻勢,那麼齊裝滿員、並裝備了蘇式火炮的生力軍,第19兵團、第3兵團,以及休整完畢的第9兵團趕到戰場,志願軍有能力發起反攻。
實際的情況是,這些部隊,特別是第19兵團和第3兵團的戰鬥力根本無法和四野的第13兵團相提並論。而另一個情況是,李奇微雖然沒有能力擊敗志願軍,但他讓美軍拿回了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那就是恢復了信心。美軍的戰鬥力也隨着時間,成直線往上提高。在1951年2月到4月,彭老總見識到的美軍還沒有完全發揮出戰鬥力。之後的美軍將是其在朝鮮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階段。別説彭老總,包括毛主席當時也並不瞭解美軍真實的戰鬥力。
出於各種考慮,彭老總髮起了第五次戰役。而第19兵團和第3兵團的表現讓他失望了。雖然有一些經典的戰例,但無論是63、64、65軍還是12、15、60軍,都沒打出38、39、40軍的威風,甚至都比不上42軍。
隨着範弗裏特的上任,美軍終於找到了對付志願軍的殺招。在第五次戰役轉移階段,志願軍全線失利,12、15、60、63、64、65每一個軍都遭到了重大損失,都沒能頂住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反攻。
終於20軍在華川為自己正了名,證明他們是一支能和38、39、40軍相提並論的部隊。隨後63軍知恥而後勇,打了著名鐵原阻擊戰。加上20軍金城以南50天防禦戰鬥和26軍平金淮阻擊戰等,志願軍穩住了戰局。但是1951年5月下旬,這是志願軍最黑暗的日子。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有1萬7千人被俘,基本發生在轉移階段。
很久以前《炎黃春秋》不懷好意的刊載了劉家駒的文章,但是那篇文章説的全都是實情。全線撤退的第19兵團和第3兵團確實可以用狼狽來形容。被俘的志願軍中其實有大量的傷員和後勤人員,戰鬥部隊已無力保住他們的安全,這正訴説着志願軍當時局面的被動。
雖然經過各軍苦戰,戰局穩定了下來,並開始了停戰談判。但志願軍被動的局面並沒有改變。
所以在停戰談判的時候,美國人囂張無比,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海空補償論”。我們提出的意見是還是以三八線停火,美國人當然不會同意,部分戰線已經超過了三八線。談判嘛,談價還價是正常的,我們的價碼並不離譜。但美國人的價碼就離譜了,他們要求白佔2萬平方公里。這我們肯定不能接受。
於是美軍又發動了兩次大規模攻勢,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夏季攻勢主要針對的是人民軍,人民軍失利了。秋季攻勢的規模更大,志願軍在全線都不同程度的吃了虧,志願軍依然處在被動之中。太正常了,志願軍的裝備水平怎麼可能打得過美軍,更何況在這種美軍佔據絕對優勢的陣地戰模式。
但是重開談判,我們和美國人卻都讓步了。我們的讓步是很正常的,我們提出那就按現在的戰線停戰,非常公平。美國人也放棄了之前白佔2萬公里的要求,同意按現在的戰線停戰。這是因為美軍發現,自己雖然看起來佔據上風,但情況和5月6月那時候完全不一樣的。往前進,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就諷刺李奇微説:“按李奇微的打法,得200年才能打到鴨綠江。”
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了,但其實美國人心有不甘,這是因為整個停戰談判美國人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路,他們總是想盡可能的佔便宜。所以美國人雖然同意按現有戰線停戰,卻在其他問題上進行阻撓。其實美國人錯了,當時停戰對美國人是最有利的,但美國錯失朝鮮戰爭停戰最佳機會。既然美國人表面同意停火,實際還想佔便宜,那只有再打。
美國人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從1951年12月起,情況再次不一樣了。美軍在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志願軍也在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坑道工事出現了。
從此志願軍立於不敗之地,美軍再想往前進,難如登天。
隨着“抓一把、連續抓”的戰術被總結出來以及志願軍裝備水平的提高,戰局開始了逆轉。志願軍全線對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開始了反攻。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在西線、中線、東線,戰況是不一樣的。
西線的開城、板門店、驛谷川一線是重點,敵我雙方都投入了最精鋭的部隊。志願軍在此出現過的部隊有38、39、40、47、1、23、46、63、65軍,敵軍出現過的部隊有,美軍第2、3、7、24、45師,陸戰1師,英聯邦師,土耳其旅和韓軍第1師團、海軍陸戰團。美軍在朝鮮戰場地面部隊一直是7個師,陣地戰階段主力一直在西線。驛谷川一線爭奪是異常激烈的,朝鮮戰爭中那些著名的山頭基本上都集中於此。志願軍雖然都是精鋭,但也打得異常艱苦,一直到戰爭快結束,志願軍才最終佔據了上風,把反覆爭奪的豬排山、老禿山、高陽岱等地全部拿下。
其實抗美援朝陣地戰就看這一線是最清楚的,志願軍打1發炮彈,美軍要還擊17到19發。哪怕是戰爭最後,後入朝已經換裝蘇式裝備的第1軍對戰韓軍第1師團,志願軍第1軍打1發炮彈,韓軍第1師團要還擊4發。結果都是志願軍獲勝。這還不算志願軍頭頂上,真正威力最大的美國空軍。順便説一句,有讀者長輩是65軍的,一直問我。65軍後來在這一線表現也不錯,也有不少經典戰例。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部隊,剛入朝的時候確實打得都不好,但都在戰爭中鍛煉出來,這就是志願軍厲害的地方。經常被拿出來舉例的就是60軍,其實15軍也是。
而在開城、板門店一線,鐵原阻擊戰之後的63軍終於脱胎換骨,把美軍陸戰1師打得哇哇叫,接着的40軍也沒有手下留情,以至於新參戰的46軍都能欺負陸戰1師。此地是中美兩軍交鋒中,美軍敗得最慘的地區,還是他們最精鋭的部隊。順便説一句,千萬別在陸戰1師老兵面前提這些事,開城、板門店地區因為是談判區,記者雲集,美軍把這一帶的戰鬥作為門面,特別安排了最精鋭的陸戰1師,試圖在各國記者面前展示美軍的威力,結果陸戰1師讓美國丟盡了臉。所以別在陸戰1師老兵面前提,打人不打臉。
相比激烈的西線,中線呈現膠着的狀態。這一邊是鐵三角,動一發而牽全局,雖然雙方也有很多激烈的戰鬥,但都心照不宣,沒有大打出手。期間在1952年後半年,雙方都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試探,那就是白馬山戰鬥和上甘嶺戰役。但試探後,大家都明白了,此地要麼就是集中主力部隊開戰,如果沒有戰勝把握,那還是罷手為好。不過表面的平靜不能阻擋志願軍一點一點蠶食美軍的陣地。
東線並不是戰爭的重點,志願軍和敵軍在此的部隊都是較弱的部隊。不過到了1953年,志願軍較弱的部隊和四野部隊之間的差距已經極大縮小了。60、67、68軍等部隊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鬥中鍛鍊部隊,開始對東線以韓軍為主的敵軍形成極大優勢。這種優勢在1953年夏季反擊戰中得到了展現。志願軍參戰部隊基本上都是以前較弱的部隊,但對韓軍取得了完勝。我看了很多20兵團的總結,那真是打一仗就有一仗收穫,他們的戰鬥力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但是美國人願意停戰並不是因為夏季反擊戰。夏季反擊戰那是為了教育李承晚,他要單獨北進。志願軍就讓他知道,離開了美軍,韓軍到底能不能和志願軍抗衡。李承晚要單獨北進,就是因為美國人決心停戰了。
美國人願意停戰,是因為他們在西線的精鋭主力已經開始被志願軍壓制,屢戰屢敗。這就讓美國人徹底明白了,現在的問題不是自己能不能佔便宜了,而是已經在戰鬥中打不過志願軍。1951年5月到11月,美軍佔據優勢的這半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此時再不體面的停戰,以後就沒這個機會了。所以彭老總才遺憾地説出:“現在看來,停戰稍微早了點。”彭老總這麼説並不是因為金城戰役,而是全線都對美軍佔據了優勢。不對美軍佔據優勢,僅僅只能收拾韓軍,彭老總哪有資格説這個話。
所以有些人不要大驚小怪,1951年5月到11月,那是志願軍極其艱難和被動的半年。不要看到這一期間志願軍吃了敗仗,就恨不得罵死説出這一事實的人。
志願軍的厲害就在於,當自己在戰局及武器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反而打敗了技術優勢之強敵,逆轉取勝。
我一直説志願軍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隊,就是因為雖然有很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但從來沒有整體實力差距如此之大,戰局如此之被動,還能逆轉取勝的。
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衞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