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為何驕傲自稱“第三羅馬”?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説過嗎
東正教牧首與天主教皇的會晤彌合了“千年分歧”
我們熟悉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宗教改革,它為歐洲送來了新教革命與啓蒙運動的“春風”。而對基督教世界同樣重要的俄羅斯宗教改革卻鮮為人知。這場運動從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近代,對“戰鬥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一、基督教東西教派與西歐宗教改革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可以説深入骨髓。基督教教會由於東、西羅馬帝國的大分裂而分出了兩個宗派。以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部教區被世人稱作“東正教”,而在西羅馬帝國的殘骸上建立起來的西部教會被世人稱為“天主教”。
我們常常看到西方電影或紀錄片裏頭戴冠冕、身披金袍的天主教教皇,也時常能瞭解到改革了天主教崇拜儀式的充滿活力的新教教會。但是,關於東正教我們瞭解得卻很少。即便是在中國,由於在歷史上來華傳教的傳教士多以天主教神父、新教牧師為多,我們能夠見到的教堂、神龕和宗教組織形式也多是天主教的。
濟南洪家樓教堂
雖説在中國很難看到東正教教堂,但在臨近俄國的哈爾濱市,我們還是能看到佇立在市中心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她以獨特的東方式“圓尖綠頂”和高聳的立式十字架為世人稱道。
哈爾濱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我們都知道,天主教經歷了宗教改革運動之後,人人均可自行成立修會。這樣一來,歐洲長期以來的教權和王權之爭便告一段落。這為西方人獨立、自由思想的興起和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我們很少提及,其實在俄國的王權、教權鬥爭中,曾經也發生過劇烈而震盪的宗教改革。這次改革所造成的後果,一點也不比西歐遜色。更貼近東方人的東正教主要就是由俄國人傳承下來的,他們也因此驕傲地自稱“第三羅馬”。
二、羅斯國家複雜的信仰環境俄羅斯人的祖先斯拉夫人是一羣狂熱的多神信仰者。自從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爾上位以來,他為博得拜占庭和西方等基督教信仰國家的認同,才自覺接受了教會的洗禮。從他開始,羅斯國家因集權模式的推廣而愈發擴張,順帶着也將基督信仰推行到了權力所達的各個地區。
弗拉基米爾一世
但是,由於國家境內長期以來存在着脱離中央的“習慣”,基督教在東北歐和一些邊遠地帶推行得並不順暢。弗拉基米爾及其後人為堅決推行國家的“一神化”,銷燬了很多民間保留下來的多神教偶像。
他説:“不與基督同道的人,即是我的敵人!”他本人曾多次下令要求民眾公開皈依信仰,並斥巨資在各地修建教堂,將教區管理者和教士的地位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最終,《聖弗拉基米爾法令》確認了羅斯教會擁有收取什一税的權力,自此斯拉夫人終於開始順利地走向基督教化。
俄國至今佇立着的弗拉基米爾紀念像
在羅斯國家基督教化的初期,教會與國王的關係還很健康。《法令》雖賦予了教會徵税的功能,但也限制了教士們的宗教審判權。要知道,西歐當時可是存在着教會法、教會法庭、世俗法、王室和莊園法庭並立的局面,跟西歐相比,羅斯的法律環境則十分健康。
俄國“世俗審判”的原則雖被貫徹,但還是有教士參與庭審
但是,隨着羅斯國家的擴張,教會成功吸引了各地封建主的注意,他們往往結成同盟,以共同的力量與中央王權制衡。比如,14-15世紀,諾夫哥羅德公國的高級教士就有與地方政府、軍隊及城市長官直接對話的權力。在地方官員的選舉上,教士被規定必須佔選舉團的1/3,甚至更多。有時連外交條約上都要加蓋教會的印章。
今天的俄羅斯東正教洗禮儀式
隨着歐洲各國經濟交往的愈發頻繁,各地分立與王權分散的局面必然要得到改革。而國王如果想將天下重新“歸於一統”,就必須將教會所佔據的權力、財富和影響力收回。在這一收一放之間,教權和王權隱藏在紙面之下的互相爭奪便逐漸浮出水面。
1551年,伊凡雷帝召開了一場俄國曆史上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宗教會議——百章公會。會上,沙皇根據俄國國內外情況,調整了教會同國家及西方教宗的關係,決定加強對教廷購買土地權力的限制,並要求收回未經登記和轄區首領批准的教產。
伊凡雷帝
俄國修道院在諾夫哥羅德境內發展最盛。沙皇對此專門派出“審計小組”去核查修士們私人佔有的地產以及修道院津貼。審計的結果顯示,修道院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後,已經形成了同世俗領主一般的封建地方勢力。沙皇若不加以限制,恐怕他集權的夢想將會遇到掣肘。從此之後,在中央政府的有意施壓下,俄國的政教之爭逐漸變得白熱化起來。
伊凡雷帝:羅斯國家中央集權化的推進者
1613年,米·費·羅曼諾夫被選為沙皇,羅曼諾夫王朝正式開啓。他的父親腓拉列特時任俄羅斯東正教牧首,並被授予“大君主”的至尊稱號。期間,受到壓制的教會力量迅速反彈。而在宮廷內部供職的大臣也屈服於他的威懾力,朝堂之上儼然有分裂的預兆。
“大君主”腓拉列特
當時的諾夫哥羅德大主教尼康被選作帝師。他的上台標誌着“大君主”開始使用教會親信控制朝政,而俄國也面對着徹底宗教化和擺脱宗教束縛這兩大選擇。尼康借勢鼓吹道:“上帝透過君主去統治國家,而又通過教會去教訓君主”。從此,俄國從北方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到南方的克里木地區,到處都分佈着一片一片的“牧首領地”。
但是,僅有羅斯之盛況還不夠。尼康於16世紀末連發兩道“呼教友同胞書”,號召信奉東正教的各地居民來到莫斯科“朝聖”。為了滿足羅斯教會對教宗地位的追求,尼康掀起了一場在國內引發了軒然大波的宗教改革。
經過改革的東正教洗禮儀式
以尼康為首的教會學者們,取消了伊凡雷帝制定的一系列崇拜規則,比如:“劃十字”的手勢、唱聖歌時的嘆調等等。這些對古典教義看似細枝末節的修補,引發了全國上下一片反對。無論是政府要員、士兵還是農民,幾乎都認為尼康標新立異的做法,只會進一步撕裂東正教世界的信仰,而不會塑造羅斯國家的地位。
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虔誠的信仰者開始以遊行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他們不去教堂而選擇在森林或空地上做禮拜,仍採用原始東正教的教儀。這場運動幾乎斷斷續續持續了近兩個多世紀,直到1905年沙皇頒佈《信仰自由法》,取消了官方教會對民眾是“分裂教徒”的污衊才算截止。
俄國東正教牧首
俄羅斯的宗教改革是以糾纏不休的政權和教權鬥爭開始的,這一點和西方世界很類似。隨着羅斯國家的發展,俄國政治、外交、軍事和税收等行為幾乎都佈滿了濃濃的“希臘、東正教”味道,以至於沙皇要藉助教會的精神來達到統一,教會也願意通過沙皇來擴充自己的力量。只不過羅斯的宗教改革平民性質很濃,鬥爭意味很強,它最終並未改變羅斯國家的專制主義,也並沒有像西方宗教改革那樣助推着祖國向着近代化“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張明達:《俄羅斯東正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葉麗娜:《俄國宗教分裂運動及尼康改革的文化歷史內涵解讀》,《俄羅斯文藝》2009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