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記者 張香梅 實習生 楊潔
文科生太多會影響國家發展嗎?
近日,央行官方微信發佈了一篇名為《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的工作論文。文章提到,要認識到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同時論文中還提出,要重視理工科教育,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上述工作論文一經發出即引發熱議,文章有關“文科生太多”的觀點引發輿論關注。有網友認為,文章涉嫌對文科生的歧視,文中傳達出“文科生太多影響國家發展”的看法。有文科生“現身説法”稱自己收入並不低,“不背這口鍋”。另有網友表示,論文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科生之困”這一問題,引人深思。
論文作者均為經濟學博士 “歧視説”不攻自破
東南亞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嗎?4月20日,正觀新聞記者聯繫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於網友質疑文章觀點涉嫌對文科生的歧視,熊丙奇表示:“四名論文作者均為經濟學博士,經濟學也屬於“文科範疇”,“歧視説”不攻自破。”
他認為,“文科生太多”和具體到每個文科生,是完全不同的。從高等教育的結構看,理工科、人文社會學科的人才培養規模,確實需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如果人才培養結構與社會需求脱節,就會導致就業難。
熊丙奇表示,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就是,我國文科專業畢業生,是不是就業更難?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是不是文科生太多?從就業現實看,相對而言,我國高校的文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麥可思《2019年就業藍皮書》列出的就業率高、薪資好的“綠牌專業”,包括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這些均為理工科專業;而就業率較低、收入和就業滿意度不高的“紅牌專業”,包括繪畫、歷史學、應用心理學、音樂表演等,則屬於文科專業。
廣東省《2018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也顯示,在12個學科門類中,就業與專業相關度最低的四個學科,分別是哲學類、歷史學類、農學類和文學類。文史哲三類學科畢業研究生的平均月薪也都未達到畢業研究生的平均水平。
快速擴招使得人才質量缺乏保障
文科專業為何就業更難?熊丙奇認為,這一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在過去20年中快速擴大。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大過程中,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擴招遠遠超過理工科專業,一種解釋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擴招更容易,不需要專任師資和專業實驗室。這確實帶來文科生多的現實問題。
二是快速擴招帶來的人才質量質量缺乏保障的問題,我國理工科教育也存在質量保障問題。理工科學生的大學課程難度更大,要求也更高,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則反映學習更為輕鬆,這也是一些高中畢業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更願意選擇文科專業的原因,近年來的高考志願填報中,存在“逃離理工科”的現象。
早在十年前,“逃離理工科”就引起我國社會輿論關注。中國1998年工學招生佔本科總招生數的比例為41%,2010年下降至33%,其中與製造業相關的工科類專業招生數只佔全國總招生數的20%。
但是,由於“逃離理工科”是一個涉及到大學擴大招生規模、增設新專業、學生選擇專業等諸多因素的複雜問題,有人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也有人認為這是對文科的陳見,並沒有引起深入思考。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熊丙奇提出,我國高等教育中,理工科究竟應該佔怎樣的比例才合適,當前的文科專業及招生、培養規模是否過大,這是需要嚴肅對待的。這並不涉及學科歧視,而是關係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問題,需要有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打口水仗上。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央行工作論文中提出的“文科生太多”的觀點之所以引發熱議,就恰恰説明了它是存在爭議的,“我個人是不認同的”,我國應該重視的是文科生的質量而非數量。當下確實存在文科生教育質量不及理工科教育質量的問題,文科生也面臨着就業難的現實問題,但這不應該片面地理解為是“文科生太多”的問題。
儲朝暉表示,在招生方面,文理科的比例應該如何分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怎樣才能與社會發展不脱節,實現良性促進關係,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地研究。
編輯:馬少劍
統籌:石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