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十四五”規劃聽見“青年好聲音”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經典

    會議現場。會議主辦方供圖

    “十四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國家有關部門近期通過各種形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10月9日、10日兩天,團中央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名青年發展領域研究專家,針對如何讓青年在“十四五”規劃中找到更多獲得感、如何更好讓青年聲音被“十四五”規劃聽見、哪些引起青年共鳴的話題可以成為“十四五”規劃關注的亮點等話題,進行充分討論。

    參與這次討論的,是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們,這次會議的“重頭戲”就是為“十四五”時期的青年發展提建議。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曾在去年該委員會成立時講話指出,委員會要做青年問題的研究者、青年發展規劃實施的推動者,保持對青年羣體變化的學術敏感,從學理角度做好青年發展規劃的政策解讀、青年發展問題的答疑解惑、青年發展理念的宣傳推廣,把青年現象和青年政策連接起來。

    全國多地把青年發展“獲得感”納入規劃考量

    “開門辦規劃”是近年來我國五年規劃重點強調的原則之一,簡而言之,一個五年規劃出台前,要打開政府大門、充分聽取民眾的意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這一過程中,“民間高手”尤其是“青年民間高手”頻頻湧現,今年8月下旬122萬名青年通過互聯網參與團中央發起的“十四五”規劃青年意見徵集活動,青年參與成為此輪“十四五”規劃制定過程中的一大亮點。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指出,當代青年處在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的時代,青年人既面臨挑戰,又有很多機遇,“不僅要學習,還要找到好工作;不僅要有文化生活,還要追求個性品質和時尚;在老人贍養、子女教育等各個方面還有不少操心事。”他説,新時代團組織提升服務能力面臨新的挑戰——如何有效地增加促進青年發展的公共政策產品供給,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提升。

    上海是全國較早將青年發展納入五年規劃的城市之一。從2007年開始,團上海市委先後牽頭編制實施上海市青少年發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其中,後兩項均納入市級專項規劃並以市政府名義向社會發布。正在制定中的上海青少年發展“十四五”規劃也已於今年2月正式列入市級專項規劃目錄。

    這兩天,從上海全市海選出來的146名青年匯智團成員正忙着敲定時間參與“匯智尋訪”活動。這項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請青少年代表們對上海市“十三五”規劃中的“青少年發展部分”收官成果進行評估。與青少年相關的事情,辦得好不好、有沒有獲得感,由青少年自己進行評估、核實。匯智團的成員包括在職青年68人、學生78人、外籍青年4人。

    上海市青少年服務保護辦公室主任周建軍説,青年的“獲得感”往往來自親身實踐和參與,匯智團實際上為青少年搭建了一個體驗民主協商制度的“舞台”。

    深圳市寶安區今年第一次將促進青年優先發展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一個專節寫入“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其主要內容包括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區和多項“硬核指標”,如每年培養青年政治骨幹不少於500人,培訓青年技能人才不少於10萬人次,建成寶安青年“10分鐘文化服務圈”和“15分鐘學習圈”等,實現寶安對青年發展更友好、青年對寶安發展更有為。

    四川省青年發展規劃實施聯席會議要求各成員單位和各市州推動青年發展規劃與“十四五”規劃、相關領域專項規劃的有效銜接和融合,構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目前,21個市州團委均與發改部門銜接,明確將青年發展規劃納入市州“十四五”規劃,實現“全覆蓋”。

    《河北省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8-2025年)》已列入河北“十四五”省級專項規劃編制目錄清單,並初步確定在河北“十四五”規劃中設立“促進青年發展”專節和“青年思想引領工程”“青年發展促進工程”兩個項目專欄。

    “目前,全國約10個省份已經將青年發展納入地方‘十四五’規劃制定考量中,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關注青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參與感、獲得感。”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部長王鋒介紹,“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團中央專門提交了《關於將青年發展相關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提案》,以促進青年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高質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青年人才培養成為“核心關注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一部分已經將青年發展納入“十四五”規劃的省份,其正在制定中的青年發展關鍵問題都聚焦在了“青年人才培養”上。最近兩天的專家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眾多青年發展領域研究專家也專門把“培養人”的問題拎了出來。

    “未來五年,我關注的重點還在於如何培養人才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劉精明把關注點放在14-18歲正處在初中升高中階段的青少年人羣身上,這個階段一大特點是約有一半人繼續讀高中,還有一半人接受職業教育。儘管我國在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上的投入大體相當,但職業教育仍然面臨“不情願去學”的困境。劉精明建議,國家應該在職業教育“提能”上發力,“撕下社會上存在的職業教育是‘學業失敗者’的錯誤標籤。”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嶽昌君也特別關注青年人才培養問題。他説,“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更高階段,而高等教育普及化比例達到了51.6%。所以,大學生仍然是我們未來需關注的重點青年羣體。”他説,大學生就業應當成為“十四五”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就業數量,我們還要關注就業質量、就業分佈趨勢。”嶽昌君團隊對近20年大學生就業狀況進行過分析,他發現,從行業熱門來看,前幾年“金融熱”,之後“IT熱”,去年開始輪到“教育熱”,“我們的專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計劃,要根據不同時期大學生、國家的不同需求來制定,着眼於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和科技創新需求來推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陳光金則算了一筆賬,他研究發現,我國目前用於就業培訓的投入佔GDP總比重的1%左右,而美國一年的勞動培訓費用佔GDP比重約2%,“我們國家在進步,以前只有百分之零點幾,就業培訓投入在穩步增長,但從青年人力資源開放角度還需要繼續加大投入。”陳光金説,就業經費增長後,如何把這筆錢用好、用到位,值得“十四五”規劃仔細考量。

    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長駱鬱廷建議把“針對留學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十四五”規劃考量。“留學的青年知識分子羣體,應作為重點工作對象。”駱鬱廷説,疫情期間,湧現了一大批主動為國家發聲、為國家籌措應急物資的留學生、華僑,但也出現個別留學生在境外發表不實、不當言論損害國家形象的現象,“是否應該有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的行動抓手,在青年羣體中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相關人士介紹,當前青年羣體從行為方式到思想意識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我們面向社會發布了兩輪‘青少年發展研究’省部級課題,得到很多青年發展領域研究團隊積極響應,利於更好掌握青年的真實狀況,促進優化青年發展政策環境。”

    為青年政策訴求“發聲”,需要研究平台和數據支撐

    討論中,“數據”“平台”“獲得感”等詞語成為青年發展領域研究專家使用的“高頻詞”。

    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姚建龍組建了一支由43人組成的青年發展數據收集及諮詢報告小組,專門收集各類與青年問題相關的數據。他發現,數據收集完整了,青年問題才更加清晰,給青年畫像才更加精準。“就業問題的背後,其實還有教育問題,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姚建龍認為,政策規劃要在收集足夠多的數據以後再行制定、規劃,“有理有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深圳研究院首席代表廉思注意到,2019年印發的《關於切實做好新興青年羣體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定期專項和動態及時的深入瞭解新興青年羣體思想政治狀態機制,逐步完善青年羣體數據庫”。他認為,這種針對青年羣體的大型數據庫目前“特別缺”,“新興青年羣體分佈散、體制外流動性大,還沒有很好的調查樣本框,要使用更好的調查方式。”

    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建議,團中央結合青年發展規劃實施,牽頭與國內部分高校合作建立若干個青年發展研究基地,加大“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遠的青年問題和青年政策基礎性研究,有針對性地定向委託重大攻關課題,充分藉助外腦提升政策論證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風笑天重點提出了“規劃監測和評估”的重要價值。他認為,青年發展規劃實施必須要有一個常態化的監測機制和一個總結性的評估機制,“做得怎麼樣、效果如何,到了中期、後期應該進行評估。”

    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相關人士介紹,團中央正着手製定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的中期評估方案,“我們去年和國家統計局組建了一個統計監測組,19個部委參與,初步把規劃指標監測數據納入國家統計制度;今年8月,我們已收集到第一批26項指標數據。今後還將着力建設和完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和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推動青年發展規劃不斷向縱深實施,更好服務青年高質量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