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指揮棒”全面轉向,你關心的問題專家答
編者按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麼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麼樣的辦學導向。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不以分數論英雄,“好學生”的標準是什麼?不再用升學率給學校“壓擔子”,學校怎麼評價?“破五唯”後,教師學術水平如何評判?師德師風如何常態化監管?中高考改革將隨之發生哪些“質”的改變?勞動教育又該如何融入教育全過程?……當評價“指揮棒”全面轉向,家長、老師、校長、學生都有不少困惑。針對上述公眾熱議、關心的問題,本報約請教育領域權威專家給予解答,以期為學校、教師、學生釐清一條科學、專業的發展路徑。
問答嘉賓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鍾秉林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張志勇
中共上海市教育衞生工作委員會書記 沈煒
更關注教育公平、更尊重學生選擇權、更以學生為本——
不以分數論英雄,中高考將有這些“質”的改變
學生問:評價改革方案公佈後,要求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不以分數論英雄之後,“好學生”的標準改變了嗎?未來想當一個“好學生”要做到哪些方面?
鍾秉林:評價改革方案扭轉過去唯分數、唯升學的應試教育傾向,尊重人才成長規律,以學生為本。
評價標準強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突出整體性。首先對於學校、對於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唯清華北大升學人數,不唯“一本”考取率;那麼,學生作為教育對象,自然也不以分數論英雄,更加強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當然,這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程,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教師問:評價改革方案要求構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未來的中高考改革將隨之發生哪些“質”的改變?
鍾秉林: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指向人才選拔的標準或者是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因此,最終又歸結到教育評價體系改革上,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以2014年以來啓動的高考綜合改革為例,改革的目標首先是促進公平,特別是入學機會公平,當前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還是比較稀缺的。這也反映了我們國家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從“上大學難”轉變為“上好大學難”。2019年,我國的高考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51.6%,按照國際通行標準,這標誌着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入普及化階段。因此,當前的高考改革和過去不同,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其次是科學選才,通過科學的方式和手段,把有接受高等教育意願的學生選拔出來,送入適合的高校深造。這個改變很大,精英教育階段只需要通過統考把“尖子生”挑出來送入大學深造。高考改革的第三個目的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引導中小學校克服過去應試化的價值取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們通過招生計劃分配來解決入學機會公平的問題,比如對於貧困地區農村考生招生的專項計劃,單獨劃線單獨錄取;增加人口大省和西部省份的招生計劃,縮小與全國平均高考錄取率的差距等。
考試方式改革在探索之中,高職高專和本科招生進行分類考試,用兩張不同的試卷衡量不同的人才。有的高職院校採取註冊入學,根據高中學業成績,再通過“職業性向測試”判斷學生適合哪個專業。
考試內容也要發生變革,要“小步走,不停步”,不能“翻燒餅”,今年這樣明年那樣,學生和教師都受不了。每年都有一點變化,累計五年八年,將有可觀的效果。文理不分科就是重要的改革方向。
考試科目也在進行調整,目前高考綜合改革除了統考語數外三科之外,還加上學業水平考試的選擇性科目,有的省份是“3+3”,語數外三科之外,學生從學業水平考試科目自選3門作為選擇性考試科目,上海是“6選3”,浙江是“7選3”,這個組合就多了,“6選3”有20種組合,“7選3”有35種組合。河北等第三批改革的8個省份根據前面的試點經驗進行“3+1+2”科目組合的嘗試,除了語數外必考之外,物理和歷史2門科目中選擇1門作為首選科目,化學、生物、地理、政治4門科目中選擇2門作為再選科目,有12種選擇。這些改革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權。
家長問:評價改革方案要求把德育記入綜合素質評價,雖然政策好,但是會不會拉不開區分度,大家都一樣,最後還要看分數呢?
鍾秉林:確實有些家長有這樣的擔心。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幾點,綜合素質評價首先要“可信”,真實可靠,不能有水分,更不能弄虛作假;其次要“可比”,要用事實、數據、證據説話,反映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的發展狀況,不能千篇一律,套話空話;三是要“使用”,高校要合理使用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高考錄取是“硬掛鈎”還是“軟掛鈎”,在錄取過程的哪一個階段使用,都要去探索。比如一些高校在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中就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有些試點省份還探索“三位一體”“631”等綜合評價招生,高考統考成績佔六成,高校自主測試佔三成,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佔一成。總之,要積極探索“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錄取方式改革。
説到“德育”的評價,要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年齡的特點循序漸進來進行,小學到中學、大學的德育要一體化設計和實施。我認為,評價學生的品德是可以具體化的,比如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表現,考查學生是否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等,要注重學生健全學生人格的養成和社會責任感的養成。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促進學生創造性發展、體現效能感和滿意度——
不用升學率給學校“壓擔子”後
好的中小學要用這些“標尺”量
學生問:每隔一段時間網絡上就會出現對師德師風問題的報道,當此類現象廣為人知的時候,往往已經產生嚴重後果。師德師風如何常態化監管?
張志勇:《總體方案》提出,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了教師職業的特點。從總體上講,廣大教師是愛崗敬業的,人民羣眾對人民教師是滿意的。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少數教師師德師風失範,給教育系統造成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傷害令人痛心,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整治予以嚴懲。
考核師德師風,既要管住底線,更要弘揚高線。最關鍵的是,教師的師德師風要體現在立德樹人上,體現在人格陶冶上。要健全教師榮譽制度,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廣大教師愛崗敬業。加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師德師風評議和警示教育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
校長問:什麼樣的學校是好學校?在努力破除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的同時,不唯分數、不再以升學率考核學校,評價學校辦學水平要用哪些標準?
張志勇:關於好學校的標準,大家都有自己的標尺,但以下幾個方面應該成為共識: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基本載體是要全面落實國家的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學生髮展首先是指全體學生的發展,其次是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後是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發展。好學校的標準還應該體現效能感和滿意度。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要完整有效,符合現代教育治理要求。作為學校教育的利益相關方,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對學校具有較高的滿意度。
破除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改變學校唯分數評價的傾向,應給“唯升學率”考核指標念緊箍咒,改變單一的唯升學率的結果評價導向。結果評價要從單一的文化課考試成績走向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相結合。同時,要重視過程評價,把學生學習行為納入評價的過程。重視多元評價,不僅看文化課考試分數,還要看學生勞動清單完成的情況、綜合素質的發展標誌性成果等。最後,要實施增值評價,對學校、學生的評價一定要基於差異,尊重不同學校、學生的個性。
教師問:教育部多年前就提出,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總體方案》再次強調,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和教育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師傾斜。為什麼?如何保證落地?
張志勇:有的地方、有些學校在現有的教師工資總額裏面,啓動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教師本身是反對的,他們認為這是從自己的兜裏邊拿出一部分工資進行重新分配。過去,很多地方在對公務員實施獎勵性考核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教師。我認為,要通過注入工資增量來啓動績效工資制度。各地在為兑現獎勵性工資時,應納入績效工資制度改革,這是啓動和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的一次機遇。完善績效工資制度的頂層設計,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傾斜,向教學一線教師傾斜,就是要向承擔更多教育教學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的教師傾斜,績效工資要基於教師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量進行考核。教師的績效工資從根本上來講,不應是評出來的,應該是幹出來的,要慎用通過簡單投票的辦法來確定教師績效工資的做法。
家長問:《總體方案》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意義何在?
張志勇:“做家訪”是我國中小學教師工作的光榮傳統,重新提出加強這一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每位教師既是“經師”,更是“人師”;這是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家校合作共育的需要。這裏需要強調,網絡交流不能代替現場家訪,只有走進每個學生家庭,才能真正瞭解和把握學生成長的家庭條件、文化背景、教育期望等,更有效推進家校合作共育。
聚焦學生髮展全過程、學生評價過程各要素、社會協同多方面——
加強勞動教育評價,要聚焦這“三個一體化”
校長問:《總體方案》將“加強勞動教育評價”作為“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上海有哪些經驗?
沈煒:今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更加聚焦學生髮展全過程、學生評價過程各要素、社會協同多方面,抓牢“三個一體化”:
抓牢學校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一體化銜接。在學段縱向上,根據大中小學各學段的年齡特點和接受意趣,螺旋上升、循序漸進,從勞動觀念、情感、能力、精神四方面明確育人目標。在學科橫向上,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依託中小學“學科德育”和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將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程、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
抓牢學生評價一體化實施。探索研究構建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在學校招生自主測試環節強化實踐操作能力評價。自2014年起,上海結合中高考改革,明確參加公益勞動和志願服務課時為高中生60課時、中職生20課時,初中生公益勞動80課時、職業體驗32課時,並納入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抓牢家校社勞動教育一體化協同。通過明確學生家庭勞動時間、合理佈置家庭勞動作業、建立不同學段家務勞動清單等,讓家庭成為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第一所學校,讓家長成為學生的第一位勞動老師。2000年起建設了涵蓋愛國主義、勞動實踐、傳統文化、科普教育等12大類2000餘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提供實踐崗位80多萬個,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高勞動能力。
老師問:勞動教育被淡化、被弱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存在課程開不足開不齊、課程被擠佔、課時被挪用等情況。對於勞育課程課時,上海是如何規定和保障的?
沈煒:課時落實情況是衡量課程開設情況的“基本指標”,也是評價學校勞動教育情況的“硬槓槓”。對此,上海向學校亮出“制度規範”,明確課時要求:中小學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每週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設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專題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普通高校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託課程,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家長問:《總體方案》提出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黨委和政府應如何履行好職責?
沈煒:上海始終堅定不移加強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全市層面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推進、教育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勞動教育工作機制,定期研究勞動教育工作作為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重要內容予以明確,重點突出“兩個關鍵”:
突出建好勞動教育師資隊伍這支關鍵力量。不斷完善專任教師職稱評聘、專業發展等各項保障措施,通過建立勞動教育教師特聘制度,設立勞模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榮譽教師崗位,吸引各行各業專業人士和能工巧匠擔任勞動教育兼職教師。
突出加強區域和學校履行勞動教育職責的督導評價這一關鍵環節。對學校勞動教育特別是課程內容、課時落實的實施情況,明確要求教育督導部門對各區和有關部門保障勞動教育以及學校組織實施勞動教育情況進行督導,結果向社會公開,並作為衡量區域教育質量和高等學校分類評價的重要指標,作為對被督導部門和學校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在此基礎上,上海不斷完善“政府—學校—教師—家庭—社會”全覆蓋的責任鏈條,讓各方各盡其責、各施所長,共同推動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版內容採寫整理:本報記者 姚曉丹、柴如瑾、陳鵬、鄧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