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清華北大學子,在古代算什麼水準?根本達不到狀元標準
如今的我們都已能考上清華北大為驕傲自豪。眾人都是稱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為“狀元”。誰家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都是大辦酒宴請親戚街坊鄰居吃飯。學校也會發下一筆不錯的獎學金以作鼓勵,清華和北大就代表國內最高的學位成就。
在古代,狀元的標準可遠遠高於我們現在稱呼的狀元。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古代應該算什麼水平呢?
科舉考試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六個階段: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前三個階段(縣試、府試、院試)也叫童生試。
童生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只有通過了童生試中最高一級的院試考核,獲得秀才功名,才算有了參加鄉試的資格。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因鄉試時間通常在八月,故又稱秋闈。鄉試成績合格者被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凡通過鄉試獲得舉人資格者,可參加次年在京城舉行的會試。
會試
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一般都安排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季,故又稱春闈。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相當於現在的特長生)皆可參加會試。會試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清代無定額,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錄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只錄取了96名。會試成績合格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試。只有取得了貢士資格才能參加。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連中三元
有一句話叫“連中三元”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的人,即解元、會元、狀元。
結語
我們現在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一般都在各省里名列前茅,如果用寬鬆的標準來定義的話,相當於科舉考試中的解元,但是離狀元的距離還差十萬八千里,古代對於學位的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各位看官如何看待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