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身處加速時代,我們還能自主掌握時間嗎

由 顓孫佳悦 發佈於 經典

    “如果把社會時鐘看作一道光譜,會發現它其實存在多種可能性,而我們要做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鄭小雪一直在研究時間社會學方面的課題,在她看來,社會時鐘是一種社會規範,引導個體按照社會規定的時間順序上學、就業、結婚、生育等。

    00後陳小北(化名)去年12月從英國碩士畢業回國後,便加入找工作的大軍。“‘到什麼年齡幹什麼事’是順其自然的。”陳小北坦言,如果不按社會節奏走,沒有在該求職的節點找到工作,很可能因此被“落下”,“失去應屆生的身份,可能就沒法參加一些招聘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佈的一項有2001名受訪青年參與的調查顯示,在求職不順時,48.1%的受訪青年打算暫停一段時間讓自己喘口氣,25.3%的受訪青年坦言沒有勇氣暫停。

    鄭小雪關注到,在按照社會時鐘往前走的人羣之外,還有一羣在努力跳出“社會時鐘”限制的人,他們自稱“逆社會時鐘者”。“去年6月,我在逛豆瓣時發現有個‘逆社會時鐘’小組,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關注這個羣體。”在經過觀察和深入瞭解後,鄭小雪發現,有些選擇暫停社會時鐘的人會有很明確的目標,“他們通過短暫的停歇,去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95後李玉(化名)今年考研失利後開始找工作,雖然還沒找到,但她表示自己沒有特別焦慮。“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會盡力向這個目標靠近。”李玉計劃如果到4月底還沒找到工作,就再考一次研。這段時間她準備再學學外語,把沒有學透的知識點再看看,也想到全國各地轉一轉。

    調查顯示,如果在求職過程中暫停下來,絕大多數受訪青年是有規劃的。53.7%的受訪青年希望學習實用類的工作技能,48.1%的受訪青年打算培養興趣愛好,豐富生活,47.7%的受訪青年會審視自己,思考發展方向。其他還有:轉變求職目標,創業或升學(42.3%),遊山玩水,放鬆身心(41.4%),找份實習,積累經驗(27.6%),當志願者,做社會公益(26.7%)。“什麼也不做,單純享受生活”的比例僅為4.2%。

    鄭小雪注意到,那些暫停“社會時鐘”的人並不會停很久,“一般是幾個月,或者一年左右,就會重新找工作,而且在暫停期間也並不是那麼灑脱,因為對個人來説,暫停往往意味着較高的經濟成本。”但這並不表示暫停社會時鐘就是精英主義的特權,“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節奏,認識到無論是時間還是生活,都存在多重可能性。不要把自己困在某一賽道,或單一的時間維度裏”。

    鄭小雪認為,現在不少人會有時間焦慮,很大原因是隻認同時間的一種可能性,比如經常聽到的“到某個時間就要做某件事情”“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再不做什麼就晚了”等,當沒有達到預期時,就會產生失控感、無力感和不確定感。但時間其實有多重“紋理”,有節奏、有順序、有頻率、有時區,“暫停社會時鐘不是提倡大家與社會時鐘相對抗,重要的是對個人生活的反思,意識到內在的時區,自主掌握時間節奏。根據自己的需求、能力、想法,與社會提供的機遇進行匹配,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志偉 實習生 侯中楊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