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優勢究竟有多大?
唐朝初年,都城長安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誅兄殺弟,不久又繼了皇帝之位,雖然後來有“貞觀之治”,但李世民誅殺兄弟的行為一直為人詬病,人們一直疑問的是: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事情能否得到圓滿解決?殺兄逼父是不是李世民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優勢到底有多大?
人們熟知李世民,是因為在隋末亂局之中,李世民征戰天下,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勞最大的就是征討洛陽王世充,一戰擒獲王世充,竇建德二王,這一戰之後,李世民奠定了他的聲望,即使後來殺兄也依舊無人反對的聲望。
但是,這並非是説,李世民奪權就有着很大的把握。很多人過高估計了李世民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他雖然影響力很大,但不足以讓軍閥們公開支持他造反,相反的,李建成是合法儲君,卻有權力要求所有的軍閥出力平叛。截止到玄武門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一直維持着要文鬥不要武鬥的默契,文鬥也最符合李建成的優勢,只是他沒想到李世民竟然玩狠的,這一點,連李淵也沒想到。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在萬般無奈之下的鋌而走險,他的文鬥已經徹底失敗並且激怒了李淵 ,李建成,李元吉三個人,雖然他可以爭取到一些重要老臣的暗中支持,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公開幫助他。李建成卻有天然的合法性,沒有人會公開反對他。
雖然李世民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戰功卓著,使得李淵一度確實動過換太子的念頭。但是毫無疑問,宰相們站隊李建成,讓李淵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李淵的宰相團裏,裴寂毫無疑問支持李建成,封德彝直接勸説李淵殺掉李世民,只有蕭瑀認為李世民功勞大,但是也是在尉遲敬德拿出李建成的人頭以後才説你李淵早該換太子,這是事後諸葛亮的做法。
然後還有一個宇文士及,這個人的特點就是溜鬚拍馬,在廢立問題上絕對不可能站在李世民一邊。當時的重臣當中唯一可能報答李世民的只有李靖,李世民對他有救命之恩,但是最後也只能爭取到李靖保持沉默中立,沒有公開支持。
李世民當初在正面戰場捶爆竇建德,然後逼降王世充,從洛陽開始那一片,都是李世民的勢力範圍,別説李建成了,李淵都未必有李世民得人心。
但關鍵是李世民人在長安,長安方面無論如何勢力都比不上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甚至還不如李建成單人。李淵自然不希望兄弟相殘,他是希望李世民去洛陽,跟李建成東西分治,其實就是個國中之國。但李建成肯定不答應,所以最後也沒去成。
《資治通鑑》因謂世民曰:“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台,居洛陽,自陝以東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辭以不欲遠離膝下,上曰:“天下一家,東、西兩都,道路甚邇,吾思汝即往,毋煩悲也。”
漢梁孝王就是漢景帝的弟弟,七國之亂時梁王死守梁國,為中央平定七國之亂立下首功。李淵希望兄弟和睦,共扶天下,結果卻不然。李世民雖可去洛陽,等李淵死了再搞個清君側,未必不能搞死李建成。李建成也知道其中的利害,反對李世民去洛陽,也有人告訴李淵,那樣的話,李淵死後李世民必反,而很多人都認為李建成打不過李世民,最後,李淵就沒讓李世民去洛陽。不過他老年心軟,也沒殺掉李世民,就一直拖下來了。
本來玄武門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但李世民去不了洛陽,他剩下的選擇其實已經不多了。
李元吉拿到軍權,太子也已經着手肢解天策府了,還搶先去李淵面前告李世民的黑狀。只不過他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水平的選手,在自己地盤上還被人家反殺了。
情勢所迫,李世民再不動手,當天上朝就會被立即拿下,天策府下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等人隨後也會被誅殺。李世民走投無路,只好以身犯險,而且是1比5的兵力劣勢。
通過突然的軍事行動來達成目的的,本身都有賭博的心理,這是必然的。如果李世民真的掌握了軍權,還有朝廷所有的政治勢力支持。他根本不需要發動這場政變。很明顯,李世民也有賭一把的心理。如果玄武門有一點可能,太子跑了,那都完了。而李淵毫無疑問是站在李建成背後的。
從當時實力看,力量最大的還是皇帝李淵。雖然李世民跟將領關係好,但那是唐初,府兵制的時代,別看李世民手下的將軍很多兼着十二衞將軍和大總管,沒有李淵的旨意他們調動不了一個府兵,折衝校尉只會看見聖旨才會將訓練的府兵交給十二衞將軍和大總管。同理,雖然李建成是太子,他也一樣調動不了府兵,真正對陣的也就是太子府和李世民的天策府的親兵。天策府在洛陽,李世民在長安擁有的實力記載很清楚,就是秦王府的八百人。即使沒有長林兵,東宮衞隊也至少幾倍於秦王府。東宮六率是法定的東宮衞隊,對應朝廷的12衞,也是統領府兵的,這部分力量李建成可以自己支配。更何況還有長林兵。
然而,誰也沒想到,李世民在這之前就策反了部分皇宮禁衞。玄武門之變的巧妙在於李世民利用卧底,提前部署自己的私兵進入大內,營造了一個在局部和李建成單打獨鬥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裏他的驕兵悍將才能發揮作用。如果是擺開陣勢發動內戰,他是不可能打得過東宮的。東宮那邊,卻有薛萬徹和李藝的公開軍事支持,並且是合法的。
另一方面,李世民靠長孫皇后贏得了此戰最關鍵的信息戰絕對優勢,最終讓李淵一臉懵逼的面對長驅直入的尉遲敬德。長孫皇后至少起到了幾點作用:一、至少平衡了內宮的支持力量,讓禁軍作壁上觀!二、取得關鍵的信息戰絕對優勢!三、鼓舞士氣,使天策府兵以弱抵強!
殺了李建成,李世民第一時間就拿下禁衞,快速的控制都城。然後利用自己在軍隊的影響力快速接手了軍隊,李淵被迫禪讓,李建成的文官集團無力迴天,李世民後面慢慢才開始收編文官。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一是擒賊擒王,二是宣佈太子謀反,這兩條缺一不可。有一條不成立,謀反的就是他。玄武門這個問題上,歸根結底是李淵和李建成低估了李世民的兇狠。李世民這次行動,沒有合法的名分。這一點李世民也非常清楚,所以他必須搶先宣佈太子謀反,而不是宣佈自己清君側。
只有太子已經死了,既成事實,各路軍頭才會接受安排。而太子沒死,皇帝出來表態,各路軍頭就必須選邊站隊,這裏面有相當多的人是不會站到李世民一頭的。
歷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裏。李世民方的人都覺得李世民優勢巨大,幹了成功率就很高。太子方覺得他們穩持局面,一切盡在掌握。事實給了我們答案。
玄武門時李世民在政治上肯定是沒有優勢的,他已經無法通過常規途徑謀取繼承人之位了,但是李世民自身的硬實力還在,威望還在,李唐大半個天下是他打下的就是他最大的底氣,建成一死,李世民繼位就成了理所當然的,天下幾乎就沒有什麼反對之聲,如果是李元吉發動政變殺死建成世民,他的能量不足以讓天下人信服,到時勢必天下大亂,玄武門政變最大的好處就是把對國家的損失降低在皇宮內,對國家的損失微乎其微,如果李世民直接逃離長安到洛陽起兵勝算也未必差,只是這樣其一不一定要多久,其二對國家的破壞性也更大還容易被突厥撿漏。
其實根據史書記載,太子李建成是個挺有本事的人,而且性格温和,與人和善。要知道,在李淵父子在征戰四方的時候,後勤方面一直是李建成在統控的。有句話怎麼説來着?打戰打的就是後勤!沒後勤,還打什麼?
但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當時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允許自己的下屬中出現比自己聲望還高的臣子。如果這個人是自己的兒子“之一”,或者是自己的兄弟,那就更不得了。肚量好一點的皇帝,不過把你圈養起來。肚量稍微差點的,多數讓你去“陪祖宗”去。李世民在作為秦王的時候,因為軍功,在軍隊裏面產生了極大的名望。要知道,隋唐當時的制度和後來的不同,王,是可以“開府建制”的。通俗的説,每個王爺允許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小朝廷裏面的官職官方是承認的,但是利益卻是和小朝廷的掌控者一致。並且,官方允許各個王爺擁有一定數量的私人武裝,至於私兵數量,並沒有特別限制,主要看掌控者各自的本事。因為小朝廷的存在,實際上李世民已經擁有了自己完善的班底。
另一方面,因為長孫皇后的存在,李世民是得到當時的世家大閥門關隆閥門的承認和擁護的。長孫無忌就是當時的關中世家的代表。而唐朝,是以世家閥門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政權。
説了這麼多,那麼當時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優勢到底有多大?個人認為其實沒什麼優勢!無論上述的軍隊名望也好,世家支持也罷,都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你成功了,我可以支持你,擁戴你。但如果你失敗了,那麼一切免談。
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實力對比。李淵、李建成是佔着大義的,李世民算是“叛逆”。雖然當時還沒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説法,但是大夥別忘了,古人講究的最重要的一條大義--“孝”!百善孝為先,這是貫穿華夏文明五千年的唯一準則。那麼李世民對自己的父親,長兄採取兵變,不是“叛逆”是什麼?因為缺失大義,所以玄武門之變算是把腦袋掛在腰上的一錘子買賣。對於這種背水一戰的一錘子買賣,又能擁有多大優勢呢?其實,玄武門之變和歷史上大多數的宮廷兵變一樣,本身並沒有什麼值得特別的地方,無非是一種陰謀的得逞罷了。歷史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事例數不勝數,至今為止人們之所以津津樂道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因為李世民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大唐百年風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才是貞觀大帝--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被歷史記載的原因。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