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觀瀾亭丨學生學種菜養禽,讓人想起《論語•微子》篇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周學澤

五一勞動節剛過,教育部的一份文件引起關注。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其中將勞動課程從原本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新課程安排意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要求9月起中小學生要學習洗菜、學會蒸煮,燉湯、炒菜、修理家電、體驗種植蔬菜、飼養家禽等勞動技術。方案可操作性比較強,根據不同學段自主選擇確定任務羣學習數量,並設置了不同的目標。

正式將勞動技能列為中小學獨立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人生在世,掌握烹飪、種養等生存技能是必要的。“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因此,説生火做飯等技能是大事並不為過。

長期以來勞動技能教育弱化,與勞動課不會列入升學考試科目直接有關,背後則是社會分工。因為社會分工,有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農業,一部分人專門從事餐飲等服務業,再加上農業科技的發展,這就“解放”了很多人可以從事其他行業。具體到家庭,有的父母比較溺愛孩子,或考慮到燃氣安全等問題,沒有及時讓孩子學習做飯等勞動技能。

但無論社會再怎麼分工,誰都無法否認烹飪、種植養殖等勞動技能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即使你成了科學家,你也得操心一日三餐;如果成了企業家,管理農業你得懂農業。

社會是勞動創造的。從珍饈美味到清潔環境,從平安家園到健康保障,凝結着大量“看得見”的勞動成果和“看不見”的勞動價值。一個人只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本質和價值。

《論語•微子》篇記載: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論語•子路》篇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勞動、餐飲等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性實踐活動。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課對象延伸至小學生,規定勞動課程平均每週不少於1課時。勞動課程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做飯做菜、維護家用器具等都是日常生活勞動的基本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勞動習慣非常關鍵。通過日常生活勞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感,進而培養其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等。

教孩子愛勞動不僅僅是在勞動課上。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將勞動課程的設置與德、智、體、美育以及孩子的生活相結合,依據兒童成長規律開設自然勞動、智慧種植、藝術創作、義工服務等系統多樣的勞動課程。同時,勞動教育還應該延展到課堂之外,滲透到日常教學活動中,讓孩子們發自內心愛上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