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 | 大學教授教中學,不是降級,也未必降維
從大學到中學,是降級還是降維?
近日,廣州白雲區教育局對2021年公開招聘教師崗位博士研究生擬聘用人員進行公示。在名單上,物理學副教授賴博士的擬聘崗位為中小學物理教師,由此引發熱議。
有人説這是大材小用,他們只説對了一半。基礎教育是民生大計,事關國家根本、民族未來。如此重要的崗位,豈是“小用”?
更何況,中小學不僅傳授知識,即“教書”,還重在培養孩子的品性、習慣、興趣,即“育人”。在知識的維度,基礎教育所需的學科高度、深度、精度自然遠低於高等教育,但在育人的層面,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難度、強度、複雜程度遠超大學教師。
當物理系副教授走進中學課堂,他頭頂學術的光環,精通深奧的理論,還擺脱了科研的苦惱。但坐在他面前的,是一羣稚嫩的學生,他們中有人壓根不喜歡物理,有人喜歡卻學不會,還有人一學就會卻總在考試中犯低級錯誤。他們性格有別,特長各異,卻坐在同一間教室裏。他們遠慮不同,近憂卻高度一致——升學。面對這樣一羣孩子,他有十足把握擔負起一個老師的責任,用中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解釋科學界的奧秘嗎?他有充分信心扮演好半個家長的角色,在課堂內外顧及每個孩子的成長嗎?
從這個意義上講,大、中、小學教育不能簡單線性地劃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大學老師和中小學老師的區別也不在於社會地位,而更像是性質不同的兩份工作。從大學到中學,不是退回舒適圈,而是破圈。
破圈意味着壓力、挑戰,但接二連三破圈,也反映出一些更現實的利益,比如薪資更高、發展前景更好、解決落户等。這些問題無法迴避,也無需迴避。所以那些跳槽到中學的高校學者,無論出於主動,抑或略顯無奈,他們的選擇都應該得到尊重。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學者的跳槽對高校而言無疑是損失,學者紮根基層對學科前沿研究也會產生影響。這個問題需要反思,但不應以苛求學者以犧牲個人為前提。高等院府的管理方、科研成果的評價者更應該對此深思。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