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今秋啓用,新校園科技智能“以人為本”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經典

8月31日,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1400餘名學生與140名教師走進操場,在莊嚴的國歌聲中迎來新學期。這是今年城市副中心唯一一所新建成開學的校園,歷經1000多天的建設投入使用,為城市副中心再添優質教育資源。

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今秋啓用 本報記者 白繼開 攝

曾經借址辦學困難重重

2015年秋季開學季,通州師範學校舊址迎來了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的首批學生。“成德達才,社會中堅,基楨締造,肇始青年……”初中4個班、高中2個班,160餘名學生唱響朝氣蓬勃的附中校歌,這所閒置多年的老校園重新煥發出活力。

作為引入城市副中心的名校資源,首師大附中通州校區起步辦學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順利。2015年5月,帶着“開疆拓土”的使命和理想,校長丁伯華從海淀首師大附中本部趕往通州,卻被校門口的景象深深打擊:校園裏不僅沒有一條像樣的柏油路,而且荒草叢生、破敗不堪,現存教學樓甚至比教師的年齡還大。

“還有三個多月就要開學,眼前頭等大事就是收拾校園。”丁伯華和一起來校的十多位剛畢業大學生一起拔草、一起鋪磚,晚上沒有路燈,就用校長的車燈照亮,宿舍電箱跳閘,沒人知道電閘在哪兒……全部從零做起,最終學校如期開學,教師們付出了巨大努力。

後來,為了修建新校園,丁伯華帶領全體師生克服重重困難,於2017年整體搬遷到運河中學借址辦學,千餘名師生擠在一棟樓裏,一間屋子要兼具備課、倉儲、辦公等功能,甚至學校操場也要拉上警戒線“掰開”來用。

新校園科技智能“以人為本”

新校園建成後,給師生帶來的是陽光和希望。前些天記者前往學校探訪,整座校園沐浴在陽光下,顯得生機勃勃,偌大的操場綠意盎然,孩子們再也不需要和其他學生爭搶跑道。教學樓內同樣寬敞明亮,教室配備了多功能教具,走廊間處處是沙發座椅,一點一滴中透着設計師的精巧構思。

為了儘可能體現“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的辦學理念,兼具科技、智能和綠色特點,丁伯華與設計方日夜溝通,參考了優秀校園的設計經驗,將校園的各處細節摳到極致。讓丁伯華頗為滿意的是校園中部的一座玻璃金字塔,它不僅串聯起操場、教學樓和藝術樓,透過玻璃灑下的陽光還讓上下空間有了良好溝通。這一獨特設計同樣受到師生歡迎,進校參觀的家長也對這裏的環境讚不絕口。

從操場旁的樓梯步行而下,地下空間同樣令人歎為觀止。籃球場、游泳館、食堂以及多個體育活動場館都藏在操場下面,多個出入口與周圍的宿舍樓、藝術中心、教學樓和地面相連。探訪時,正趕上初中學生上籃球課,嶄新的籃球架、鋥亮的木地板,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周邊設置有1400張座位,可以承接國家級籃球賽事。

此外,學校還配備了專業的實驗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排風化學實驗室將排風系統置於天花板,學生可以在實驗中靈活調整桌椅位置,實現不同分組需求。物理實驗室中配備了高速攝像機、PASC系列無線傳感器以及實驗室專用車牀、天文望遠鏡等高端設備,充分滿足初高中學生的各類實驗探索需求。

學生後勤保障一站式解決

在新校園建設中,改變的不僅僅是看得見的硬件設施,學校整體的管理機制也得到提升,學校除校長外不設副校長,利用扁平化管理實現服務提質增效。學校還取消了過去的教務處、德育處等部門,將這些功能集中到一樓大廳的學生管理服務中心,學生不用到處跑手續,在這裏就能一站式解決教育教學、醫務、心理、信息化服務以及後勤保障等問題。

“例如學生想辦理校園卡掛失,過去要先向班主任彙報,然後再彙總到年級主任,隨後到信息中心掛失,一套流程需要跑三四個部門。現在學生只需來到學生管理服務中心,提出申請立刻就能辦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學生也能從中體會到學校無微不至的關懷。”教師李帥説。

通州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州區加快高質量教育發展步伐,着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近三年來,北京五中通州校區、北京黃城根小學通州校區、北京一幼海晟實驗園城市副中心園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校先後落户通州。伴隨新校園的落成,優質師資也在不斷進駐,各校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城市副中心教育注入更先進的理念和更強的發展活力。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孫雲柯

流程編輯 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