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節很特別。
究其原因,我對端午節的瞭解只停留在紀念屈原、吃粽子這個層面上,僅此而已。
而今年,卻大不一樣。
一是,端午節和高考的第一天重合。二是,讀大學的兒子在這一天回來了。基於這兩點,端午節在我眼裏變得親切起來。
查閲資料方知,端午節源自古代吳越地區,是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因為在這一天,屈原投江自盡,為弘揚他的愛國精神,端午節也就成了紀念屈原的日子。
傳統佳節,兒子歸來,做一桌豐盛的飯菜,品嚐粽子,和孩子聊聊,自然是一件幸福愜意的事情。幸福之餘,真正觸動我心絃的則是高考。
凡是經歷過高考的人,看着正在趕考的孩子,總會情不自禁地感慨萬千,不勝唏噓。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又或許是機緣巧合,我和兒子的高考之路並不順利,都是在經歷第一次的慘痛之後,經過復讀才步入大學的校門。
我的高中生涯是在鄉鎮的一所高中度過的。
高中的前兩年,我的成績總體來説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太差。就在高三的上半年,我懷揣對藍天的渴望,對飛行的嚮往,踏上了招飛之路。
招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學校的盲選到地區的初檢,再到省級的複檢,時間跨度約有半年之久。高三的時間本來就是惜時如金,我這半年下來,體檢是過關了,因為耽誤的時間太多,以至於高考名落孫山。帶着深深的遺憾去了一所地方的經濟院校。
也許我與飛行有緣,又或許我就是當兵的料。在第二年招飛來臨時,我瞞着所有人再一次踏上招飛之路。
體檢一路過關斬將,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參加高考。
通過和大學以及母校溝通,同意我復讀,再次參加高考。
頂着巨大的壓力,也迎着他人羨慕或者妒忌的目光,我回到母校,開始了緊張的復讀生涯。
四個多月,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彌補知識的缺陷。忙碌的同時,另外一個煩惱接踵而至,那就是不敢過度用眼,防止高考過後,在複檢時視力不過關。
無奈之下,只得選擇白天看書,早晚休息的方式。即使看書,也是在半個小時後就走出教室,到校園或者田野極目遠眺,讓視力保持最佳狀態。
學習固然辛苦,但真正讓我忐忑不安的是心理壓力。大學的寬容、母校的關心,還有社會的質疑,萬一不能如願,我必將陷入尷尬的境地。
揹負着這種心理壓力,導致了失眠。夜裏清醒,白天害睏。度日如年,可謂是我當時真實的寫照。
我掐着指頭過日子。一天、兩天、一週、一個月……終於,迎來讓我既盼望又恐懼的高考。
七月。驕陽似火,沒有一絲的風。大地是熱的,樹木是熱的,課桌是熱的,就連試卷也是熱的。
心更熱。
豆大的汗水掛滿額頭,手心裏濕漉漉的,總是擦不幹。
熟悉的題目,此時變得猙獰起來。像魔鬼的大口把我吞噬。試題開始飄浮不定,飄浮的試題大笑起來。我眼暈,心裏發毛。
恐懼和黑暗籠罩了我。
我驚慌不已,一遍遍告誡自己,要冷靜,要冷靜。手不斷地扭着大腿。一把,一把,直到清醒,直到忘我地投入到做題之中。
三天艱難的高考終於結束。
我推開窗子,把所有的文具和資料向空中高高拋去。
直到在七月末的一個上午,在我百無聊賴之際,聽到門口有人喊門。出來,從郵遞員手裏接過錄取通知書時還是恍惚的。
我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多年以後,再次想起那個時刻,仍然是空白。
轉眼到了兒子高考。
兒子步入考場後,我有隱隱的不安。就在考試的前兩天,我知道兒子沒有休息好,儘管他不説。
果不其然。成績和預想的相差很大。
兒子淚流滿面。之後,把自己關在屋裏,兩天兩夜,不吃不喝。
兒子的心情我理解。家裏死一般的靜,我沒有太多的語言勸説兒子,只是陪着他默默度過這一艱難時刻。直到兒子做出復讀的決定,我知道這是對的。
一切從頭再來。兒子開始了和我當年一樣緊張的復讀。他的心情我明白。我試着和兒子交流溝通,找出癥結,消除顧慮,樹立信心,輕鬆學習。
眨眼間,高考再次來臨。
我陪兒子去考場,一路有説有笑。從兒子淡定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希望。
煎熬的兩天高考結束。
天道酬勤,兒子如願以償,進入他理想的大學。
我和兒子的高考經歷,每每想來,都會無限感慨,無以言表。
又是一年高考時。大批的孩子懷揣夢想踏入考場,去書寫他們火熱的青春。
好在今年的氣温合適,不冷不熱,宜於發揮。
學子們,此去是星辰大海,願歸來仍是少年。
校門口的大樹上,不知何時飛來幾隻喜鵲。叫聲清脆明亮,響徹在考場的上空。
(圖片來自網絡,侵即刪除)
作者簡介:李林,筆名子木,肥城市作協副主席,山東省作協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微信詩歌學會理事,青年文學家理事。曾翱翔藍天,現供職於肥城市公安局。
已出版《李林詩歌散文集》《掛在樓角的月亮》《母親。渡口》《中外現代詩名家集萃李林短詩選(中英文對照)》《十詩人詩選》《芒種》等文集。獲“第三屆長河文學獎優秀詩集獎”“第四屆長河文學獎優秀散文集獎”“首屆左龍右虎杯國際詩歌大賽金獎”“茅盾文學杯”等多種獎項和榮譽。
作品刊登於《山東文學》《奔流》《青年文學家》《花溪》《鴨綠江》《大渡河》《渤海風》《神州文學》《黃河文藝》《文學百花苑》《中國教師》《中國教工》《時代教育》《教育學文摘》《教學與研究》《當代教育家》《學習與科普》《消費日報》《西部時報》等國家及省級期刊。與文學為友,勤耕不輟。
【編輯製作:金葫蘆,本名張紅。傳統文化優秀講師、心理諮詢師、平陰作協會員,肥城作協會員。】
壹點號藍眸文學視角
壹點號藍眸文學視角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