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之位最早出現在明代,作為朱元璋廢除宰相後,輔佐皇帝處理國事的機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在這個過程中,內閣的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直到軍機處的誕生,開始直接對內閣的輔政功能產生影響,清朝也一直保持着軍機處和內閣共生的現狀。
軍機處可以説是皇帝最親密的直屬機構,直接聽取皇帝的指令形式。其存在的很大意義,就是為了加強皇權,能夠幫皇帝的命令,最直接的執行到位,這裏面大有取代內閣的意味。然而,為什麼軍機處成為中樞機構後,還不能將內閣取代?
在雍正設立了軍機處之前,內閣一直都是清王朝的主要國事處理機構,這個機構從明代開始,一直沿用下來。內閣的設立最早能追溯到洪武年間,設置殿閣大學士以後,入直參與機務的,大多是翰林院出身,這就是內閣的最早組成。
當年朱元璋在殺害胡惟庸時,其目的就是為了廢除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使得權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實現真正的中央集權。然而,在失去宰相後,面對大量的國事奏摺,朱元璋一度陷入了困境中。於是他在六部外,設立了一個獨立的四輔官制度,成為幫助皇帝處理國事的秘書機構。
直到明成祖時期,才在四輔官制度的前提上進行升級,也開始有了真正的內閣制度。不過,這個時候的內閣僅僅是作為秘書的職能,其品級不高,不具備真正的實權。直到清兵入關後,在沿用了明朝的內閣,並加以升級,成為真正有實權的機構。
既然有了一個輔佐皇帝的內閣,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軍機處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因為雍正時期,西北戰事頻繁,由於內閣的主要目的就是審閲奏摺,輔佐皇帝執政。面對大量的戰爭情報,雍正當心泄密,於是設立了軍機處,地點在隆宗門,在裏面辦事的都是滿族的親王和大臣。
《清史稿》:“雍正七年,用兵西北,慮泄機密,始設軍機房,後改軍機處。”
不過,當戰爭結束後,雍正深感軍機處的便捷之處,於是將其保留,並改名為“總理事務處”,專門處理皇帝的直屬事務。直到乾隆時期,才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將其改名回“軍機處”。
其實,設置軍機處還有另一個作用,因為內閣的權力日益增高,嚴重影響了皇帝的中央集權。乾隆為了能夠更好地控制朝廷,所以將軍機處重新啓用,目的就是為了平衡內閣的權力,甚至有取代的意味。然而,軍機處卻並不能真正地取代內閣,甚至與之形成了共生的關係。
因為,軍機處在設立之初,就是為了解決皇帝之不便。尤其是,一些關鍵時刻,皇帝無法直接找到內閣大臣,並要求他們執行政務。這時候,有一個軍機處能夠直接處理他的指令,是最為高效的存在,所以,軍機處一直存在。
明代當時並沒有軍機處的存在,皇帝想要處理一下加急的事情,只能依靠宦官來執行。這種方式就間接的擴大了宦官的實權,從而出現了宦官亂政的事情發生。清朝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生,於是,設立了由滿人組成的軍機處,成為皇帝的心腹。
《清史稿》:“自軍機處創設以來,一切承旨書諭及辦理各件,皆關係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相仿,非專指運籌決勝而言。”
其實,軍機處還和內閣一直存在着交集,因為無論軍機處處理皇帝的何種指令,最終的奏摺依然會回到內閣這邊進行審閲。同時,我們仔細翻看清朝歷史,凡大學士往往都兼軍機大臣,即管理內閣又掌軍機處。
可以説,軍機處和內閣就是皇帝處理事情的兩個職能部門,不過兩個部門的處理機密程度不同。不過,組成人員可以相似有重疊。
感謝你的觀看,寫作不易贊。
【參考文獻:《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