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孩子相比,差別不是一點點,別讓你的愛成為負擔
文丨飯飯媽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在童年時期都會有自己專屬的玩具,而且隨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的玩具簡直可以説是非常豐富。
一些家長因為自身的經濟條件不錯,所以對孩子玩具這方面是毫不吝嗇,幾乎只要是孩子看上的玩具,那麼家長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
媽媽儘自己最大所能滿足孩子對玩具的需求
豆豆是一個可愛的孩子,在小時候,就一直是奶奶在照顧,豆豆媽媽因為要上班,平時很少陪伴孩子,於是豆豆媽媽就給豆豆買了很多的玩具。
其中各種類型的都有,為的就是想讓豆豆可以擁有一個童話般的童年,而豆豆確實因為有很多的玩具而表現的十分開心。
當豆豆慢慢長大之後,媽媽就經常帶着豆豆上商超去購買玩具。
對於這種行為,豆豆的媽媽認為,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對於玩具的需求,能夠對孩子的個人能力提高有幫助。
畢竟孩子玩玩具的時候需要動腦,需要動手等等,所以孩子的成長應該會更加的優秀和健康。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就是對孩子好?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豆豆媽媽就發現豆豆和別的小朋友似乎有一點不同,但是又説不清楚是哪裏不同。
在豆豆開始上學之後,這些不同逐漸清晰的表現出來了,豆豆無論是在學習專注性,還是在學習興趣等方面,都是比較不在狀態的,簡單的説,就是豆豆有點不喜歡學習。
但是相比豆豆,鄰居家苗苗的情況就不同了。
苗苗和豆豆是同歲,不過苗苗的家長不喜歡給孩子買太多的玩具,一是覺得沒有必要,二是覺得玩具多了,未必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就算是給苗苗買玩具,一般也只買一些安全健康的啓蒙益智類玩具,或是一些苗苗真正非常喜歡的玩具,從不濫買玩具。
而苗苗上學之後,就表現的比較不錯了,平時學習的時候專注性還是比較強的,並且對於學習這件事還是非常感興趣的,感覺具有很強的求知慾,喜歡去接觸和學習一些陌生的知識和事物。
那麼,為什麼苗苗和豆豆之間的差距這麼大呢?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在小時候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不同而導致的。
“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孩子差別不是一點點
看到這裏,可能很多家長朋友們都會提出疑問,難道説玩具的數量和孩子的成長有這麼大的聯繫嗎?
確實,玩具是孩子童年時期必不可少的物品,因為玩具不僅僅是一種玩物,也是一種協助孩子成長的必要物品。
但是,這種物品卻不宜多,那麼,玩具多的孩子,和玩具少的孩子,究竟都有哪些差別呢?
玩具少的孩子做事更專心,可能會形成一種“選擇困難症”
相對於玩具多的孩子來説,玩具少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將會更加的專注。
孩子在小時候,本身的各項能力都是比較弱的,心理素質也是比較弱的,孩子本身的自制力同樣很弱。
如果孩子玩具太多的話,在玩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一種難以抉擇的情況,或是玩一會兒這個,再玩一會兒那個,無法專注於一種事物的。
而當孩子的這種情況逐漸習慣化之後,就可能會形成一種“選擇困難症”。
並且在做事情的時候,習慣性的不專注,習慣性的猶豫不決,習慣性的糾結拖延,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玩具少的孩子具有更強的求知慾
玩具多的孩子,相比玩具少的孩子,求知慾也會更弱一些。
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探索欲都是比較強的,這是因為孩子本身對於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有一種天生的適應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的玩具比較多的話,那麼孩子在面對新鮮的未知事物時,就可能失去了求知慾,這是因為孩子在繁多的玩具中已經對求知產生了麻木的原因。
過多的玩具給予了孩子太多的未知和探索需求,但是孩子卻在短時間內無法良好的完成對於玩具的探索,當孩子產生探索疲憊的時候,就會喪失一部分的求知慾。
玩具少的孩子具備更強的創造能力
玩具是一種具象化的事物,比如孩子在沒有接受到一些形象化教育之前,一個圓圈對於孩子來説可以是太陽,可以是煎餅、可以是球等等,但是接受過一些形象化教育之後,圓圈可能就只是圓圈了。
所以,擁有過多玩具的孩子,將可能會因為接觸過多的定格化物體,而導致孩子本身的想象空間被壓縮,從而導致孩子的創造能力被削弱。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應該用物質多少來衡量,別讓你的愛成為負擔
很多父母因為平時沒有辦法陪伴孩子,心裏愧疚,就想用物質來彌補,認為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給孩子買很多他們喜歡的玩具等等,就能彌補自己陪伴上的缺失了。
殊不知自己的這種溺愛可能會害了孩子,讓孩子覺得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就會滿足自己,但是孩子越長大,慾望就會更大,父母是不可能永遠滿足他們的。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就不應該用物質多少來衡量,而是應該多陪伴孩子,儘可能的不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