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現如今,中國的電視劇正蓬勃發展,各種各樣的電視劇題材都大放異彩,有刑偵劇《重生》、《白夜追兇》,盜墓題材的《鬼吹燈》、《盜墓筆記》,古裝感情劇《琅琊榜》、《慶餘年》、《知否》等等,高質量的電視劇越來越多,豐富了人民的精神也娛樂生活。此外,清宮劇逐漸的減少,其他朝代的電視劇越來越多,這也正是好的一方面。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不過,很多喜歡歷史的會發現,這些古裝電視劇中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對於名字的稱呼,比如最近上映的《清平樂》,就是一部以宋仁宗趙禎為主線的古裝電視劇,故事以宋朝背景展開,開篇就是我們最熟知的狸貓換太子的情節,當然在《清平樂》裏並沒有如此演繹,直接説明了趙禎發現太后並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的。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清平樂》雖然有歷史原型,但畢竟是個電視劇,其實還是有很多槽點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清平樂》中人物都穿着宋朝的衣服,卻行走於明清風格的建築中,而更加明顯的也是很多歷史劇中都會出現的,直呼其名而非稱字。
很多讀者不以為意,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的人都是直呼其名的,也沒見到怎麼樣,也挺好的。其實不然,古代和現代還是有很不多不同的,比如我們現在所説的名字,現代是隻有名沒有字的,而古代是姓名 字的形式,所以我們看老版《三國演義》,經常會聽到劉備自稱玄德、曹操自稱孟德,而我們也經常會稱呼關羽為關雲長,趙雲為趙子龍。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在老版《三國演義》我們聽不到劉備稱呼諸葛亮為諸葛亮,都是叫他孔明,而諸葛亮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才會自稱自己的名字,劉備和曹操也是如此,這是古代的一種規矩。
古人的名字是姓 名 字構成的,唐代孔穎達在為《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時曾説:“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大意是古人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朋友就不可以直呼其名了,要稱字,而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並取“字”。也就是説其實古代男女都有字。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而對於不可直呼其名,《儀禮·士冠禮》也是有解釋的:“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按照古代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在人際交往中,對平輩或尊輩只能稱字,不能稱名,提到對方或別人時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敬和冒犯的行為。
而“字”的產生,本身是出於避諱,也是為了尊敬,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有了這樣的解釋,大家是不是對古代稱字不稱名有了深刻的認識,而古代的皇帝對待臣子,是可以稱呼姓名的,但如果稱呼其字,那是大臣的榮耀,不過一般為了對大臣表示尊敬,一般也是稱呼卿的。
那麼現在的古裝劇為什麼會忽略這一點呢?大概是因為電視劇畢竟是一種商業行為,導演、編劇為的是提高收視率,大多數看電視的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並不一定具備很好的歷史常識,對於歷史上的名人也是隻知道姓名,而不知道字,如果用字代替名,那麼很多人會覺得非常的陌生,影響到理解和宣傳。
説到底其實還是利益,而喜歡歷史的人看電視也不要太較真,不妨礙大家理解就行了,學術的歷史還需要回歸學術圈,不過也希望電視劇能夠兼顧到歷史知識的普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9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