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階層的孩子將來最容易沒出息?答案讓人想不到,還真不是窮人
文|秘籍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18年底熱播電視劇《知否》裏為人父母常説的一句話,既是電視劇主題,也是教育真理。
父母為子計深遠,其實還是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出息”的定義很廣,如果以社會角度論,孩子最有出息的標準就是“能比父母跨進更高一個階層”。這麼看來,在階層趨於固化的今天,似乎是窮人家的孩子更不易出頭,更容易沒出息。但事實出人意料,答案還真不是窮人,而是中產階級。
為什麼中產階層的孩子將來最容易沒出息?跟父母的教育理念、認知都有很大關係。
首先一定要弄明白,什麼樣的人才屬於中產階級其實關於“中產階級”的定義,一直以來都很模糊。《福布斯》中國對中產的定義是:年齡在25到45歲的城市人,有大學學歷,是某行業的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年收入6-40萬元。其中年收入這欄,下限太低。
2019年,財經作家吳曉波和杭州文博會一起做了份《2019杭州新中產文化消費報告》,該報告歷經半年時間,調查了10萬人才得出了大數據,我認為他們對中產的定義還是比較中肯的。
◆年紀在30歲以上,家庭淨資產中位數為371萬元,平均負債112萬。注意,淨資產是指除去房貸車貸之後家庭剩餘的資產。
◆大多從事腦力勞動或技術基礎的體力勞動,受過良好教育,職位至少為公司中層和企業主,也包括一線城市公務員、高校教師等。這點和《福布斯》中國發布的比較像。
◆擁有較強的家庭消費能力,精神文化生活豐富有格調。其中包括但不限於看展、看演唱會、聽話劇等。
如果以上標準大家看得眼暈,還有一條簡單粗暴的:家庭月收入達到5萬元,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滿足這條要求以後,其它的標準基本上就符合了,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對照以上標準,可以剔除許多自以為已經是中產的家庭。
◆父母有家底,孩子沒動力
有位父親曾在網上提問,説自家985大學本科、國外名校碩士的閨女在蘇州一國企上班,年薪8萬,目前生活現狀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家裏為她備好了全款房和一輛30萬的車,她自己掙錢自己花,卻一直在混工作,讓做父母的很頭疼。詢問該如何刺激女兒上進。
其實這就是中產階級父母的通病。從小就將孩子的一切打點好,從上小學到出國留學,孩子一路衣食無憂,種種困難險阻都由父母以一己之力削平。道路如此平坦,要什麼有什麼,孩子哪兒還有動力前進呢?
也許有人會説,富人家庭不也是這樣嗎?為什麼富人就少敗兒?
這是因為,鉅富家庭的孩子因為要繼承家族企業,大多從小就要接受高強度的培養和訓練。而且有父輩創業成功使得家族繁榮的例子激勵着,孩子自然想要超越父輩,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這種情況下,怎麼還會出得過且過之人呢?
◆父母認知有天花板,教育上有缺陷
並不是説中產階層父母就一律會養出敗家兒,主要是指那些認知還不到位,不懂得用激勵和驅動機制讓孩子自發前進的父母。比如文章上段求助的那個父親。
如果父母是中產,又比較寵溺孩子,只知道一個勁在前面為孩子鋪路,卻不懂得激勵孩子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大概率會養出一個敗家廢物。
一方面是因為,窮人家庭已經處在社會底層了,不會再壞到哪裏去。即便孩子沒出息,也只是維持父母的現狀,算不上“沒落”;另一方面,因為本身一無所有,所以窮人孩子肩上的擔子特別重,想出人頭地的願望特別強烈,有了如此強大的內驅力,不愁將來幹不出一番業績。
至今我還記得中學時嵌在學校光榮榜上的“我的座右銘”,上榜的是全級前五名。有位同學是這樣寫的:我不努力我墊底,墊底之人受人欺。我猜,這句樸實無華卻又充滿深刻生活感悟的話,不是他父母教的,就是他自己的切身體會。這裏麪包含着的上進願望簡直呼之欲出,這就是孩子奮鬥的源動力。
窮人家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遭遇過的冷眼和挫折,還有極大的心理落差,若是好好利用,會成為他們出人頭地的最大動力。畢竟老話也説,“不蒸饅頭爭口氣”。
【話題討論:對照標準,你是中產嗎?“中產易敗兒”這話你同意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髮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