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説起唐朝,都愛説大唐盛世。
比如最熟悉的就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盛世之下,人口也逐漸增多。那麼在唐朝是如何管理人口户籍的呢?一起來看今天的內容吧。
唐朝怎麼統計人口?
唐朝十分重視人口户籍的管理,制定了《户婚律》、《户令》等有關户口管理的法規。
在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有敕文明確規定:“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三月三十日內訖。”
在唐代,户籍每三年編一次,每造一次都一式三份,然後交給縣以上各級政府保管。
為了保證數據真實,武德六年規定了户籍檔案的銷燬制度:“州、縣之籍恆留五比,省籍留九比”。一次稱一比,造籍每三年一次,所以,州縣可以保管十五年,尚書省保管二十七年,過期需要銷燬。
你可能不太相信,這些户籍檔案,全部是手抄的,想想都覺得手痠~
户口簿上都寫啥?
唐朝的户口簿很奢華,在唐朝,文書檔案用紙製度十分嚴格,不同的文書檔案的紙質不同,比如翰林學士起草的文書用的是白麻紙,中書舍人起草的詔令文書用的是黃紙,而造户籍,用的就是質量最好、等級最高的黃紙。
這麼奢華的户口簿上都寫些什麼呢?在唐代,户籍要登記户主以及與户主關係,除了姓名、年齡、性別之外,還要記錄身份、户等、是否課户,以及當户已受田數、永業田數、應受田數、未受田數等信息,可謂十分詳盡。
在敦煌户籍檔案文書《唐天寶三載敦煌郡縣神沙鄉宏遠裏籍》中記載:“户主張奴奴載陸拾叁歲,老男,下下户,不課户……合應受田捌拾貳畝,貳拾貳畝已受,廿畝永業,二畝居住園宅,六十畝未受。”
這裏要向大家解釋下,在唐代施行均田制,所以,國家規定了人口按年齡的分組,武德七年三月指令:0—4歲為“黃”,4—18歲為“小”,18—21歲為“中”,21—60歲為“丁”,60歲以上為“老”。所以,這個户籍中户主張奴奴63歲,是老男。
在唐代,課户是指應負擔租税徭役的一般平民百姓,不課户則有多種:如皇族、皇親、仕流內九品以上官本身、貴族、全部女口、男子中的非丁男、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身有廢疾、篤疾者、部曲、客女、奴婢等。至於這個張奴奴屬於哪一類,就當是歷史留給我們的遐思吧。
統計户籍要記錄你的樣貌
説到唐朝的户籍,就不得不説手實和計帳。手實、計帳和户籍的關係是經過團貌編成手實,依據手實造成計帳,再以手實和計帳為基礎,編制户籍。所以,可以説手實和計帳是户籍的底稿。
這裏邊最有趣的就是“團貌”,是一種在編寫手實之前的實地調查。通過“團貌”,記錄下被調查者的體貌特徵,如膚色、身高、面部有何特點。在敦煌出土的唐代殘卷中,就發現不少户籍資料都註明了諸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類的文字。
科教授覺得,這簡直就是人體3D掃描呀。
生活在唐代,沒有照片,自己臉上有“黑子”還要被人記錄下來,這樣看來,帶濾鏡的相機才是最貼心的。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羣密集處。
百家講壇
《隋唐風雲》
播出時間:6月14日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