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寫過關於孩子磨蹭的文章,很多父母説:感同身受。並且強烈要求寫一篇應對方法。我們做了很多調研,看了大量相關書籍,希望以下方法能對你有啓發。
——凱叔
作者 | 桑榆晚
一個朋友跟我吐槽,説孩子“幹啥啥不行,磨蹭第一名”。
説起磨蹭,估計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TED一個演講裏,演講者把大腦中導致自己拖延的原因歸結為:自己腦子裏有隻猴子。
表面上看着在一動不動,腦子有個上躥下跳,總想着在紅塵中策馬奔騰的猴子。
表面上看,這些行為是磨蹭、愛玩、好動,可能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但往深裏研究,
這都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現。
專注力不夠,不能集中精神做一件事;特別容易被外界影響,注意力就更分散。
談起孩子的學習,李玫瑾教授説過這樣的話:
專注力比智力更重要。
日本腦神經學家、美國邁阿密大學神經外科終身教授林成之,經過多年研究,在他的書《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中説:
10 歲前,是孩子專注力培養的黃金時期。
所以在這個時間段,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怎麼培養,至關重要。
為什麼有的孩子寫作業磨洋工,做不到專注?很多時候,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發現,控制專注的大腦區域,叫“前額葉皮層”。這部分區域還負責邏輯思考、短期記憶儲存,以及抑制原始衝動。
和學習開車一樣,專注力其實是一項基於大腦的能力。需要後天的不斷激發、不斷訓練,才能讓大腦掌握這種本領。
來源:《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
根據大腦發育特點,神經學家把專注力訓練分為0-3歲、4-7歲、7-10歲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和培養方式。
- 0-3 歲,不破壞,不打擾。
0-3 歲,是專注力的本能培養期。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學科教授曾做過一個有意思的研究,他們邀請了 40 組 12~16 個月大的寶寶和家長,運用眼動追蹤技術,來分析孩子專注力的變化。
他們發現:嬰兒的專注時長,和陪伴嬰兒大人的表現有很大關係。
比如有一組寶寶自己玩得好好的,家長卻總想和寶寶互動,一會兒拿着玩具在寶寶面前晃,一會兒又試圖指導孩子怎麼玩。
可惜孩子並不領情。
從攝影頭看到,孩子的眼神不是飄向天花板,就是看父母的肩膀,並沒有聚焦在父母的動作上。而且被打擾後,他的心思也沒辦法聚焦回玩具上了。
心理學家説:專注是一種持續的認知活動,額外增加的行為會中斷專注。
所以在孩子 3 歲前,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是保護出來的。
4-7 歲,習慣培養期腦神經學研究發現,在 4-7 歲時,大腦會根據孩子的使用頻率,把“無用”的神經細胞修剪掉。
所謂“無用”,不是真的無用,而是孩子不經常使用的意思。
比如經常不專注,負責專注的神經長期被閒置,就會被大腦遺棄。所以這個階段,家長需要糾正影響專注力的壞習慣,強化好習慣。
對專注力破壞最大的兩個“殺手”——手機、睡眠不足。
孩子總玩手機不好大家都知道,可是原理是什麼呢?
原來,科學家研究發現:做不到專注的人,腦容量會逐漸降低,無法應付做“正事”所需要的信息處理強度。
長期接受碎片化信息,長期熬夜,真的會讓孩子立竿見影的“變笨”,專注力變差。
不僅是學習能力,也影響ta們的性格與處事。
比如患有注意力障礙的孩子無法剋制自己,經常暴力衝動,他們無法給各種事情分析打量,排好優先級,也往往不能剋制眼前的誘惑,做出長遠對自己有利的決策。
7-10 歲,自我成長期7-10 歲的孩子腦神經發育更加完善,自我意識更強,開始牴觸家長的説教,產生逆反心理。大腦追求“獨立完成的喜悦”這一神經系統變得異常活躍。
那麼怎麼鍛鍊孩子專注力呢?
答案非常簡單:抓住一切機會,儘量讓孩子多做選擇,自己選擇!
怎麼做選擇呢?丹尼爾•西格爾博士的著作《全腦教養法》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家三口正在餐館吃飯,主食是玉米餅,但兒子並不想吃。
媽媽沒有直接説:“不許鬧,給我吃光!”而是問孩子:“不如你自己想想吃多少才算公平,然後再去跟爸爸談談。”
於是男孩開始了認真思考。
他轉頭對爸爸説:“爸爸,我不想吃玉米餅,我覺得我最多吃 3 口。”
爸爸又問道:“ 3 口我覺得不合適,你能不能想一個讓爸爸媽媽都認可的答案?”
兒子想了想説:“十口。”
爸爸接受了這個還價。十口其實已經超過了父母的預期。最後,兒子很高興地吃掉了十口玉米餅,全家都過得非常開心。
這個故事裏的媽媽和爸爸,都用了同一個方法:用“建議和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自己的衝動,自己做出選擇。
心理學家證實,兒童只有在擁有充分空間,來自己做決定時,他的大腦前額葉皮質才能激活。
每一次選擇,就是一次激活、一次鍛鍊。孩子的自控力,就是這樣一步步練就的。
當然,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一種刻意的訓練,需要父母先界定規則。
建議把日常生活的安排分為這三類:
來源:自在研究所
直接給“命令”,就等於是讓孩子放棄思考,僅需執行父母的要求。而“建議提示型”,會促使孩子自主思考,做出選擇。
把問題拋給孩子,可以簡單提示,也可以讓孩子從多個方案裏選一個。長期做這樣的對話,孩子大腦會更好發育,專注力得到培養。
還有什麼訓練專注力的好方法呢?就拿2020 年廣東中考狀元鄔緣遠來説吧,她中考成績750 分,從小沒上過輔導班,家長沒操心過,教育方法是,父母從小幫她養成 提升專注力的好習慣。
1、保證睡眠時間,不熬夜;
鄔緣遠即使到初三也從不晚睡,班主任和同學都説,上課從沒見她走過神。
2、練字;
小時候她坐不住,媽媽就陪她練字。很枯燥,但枯燥就是磨鍊專注力的必經之路。看看這卷面,讓人極大舒適~
3、創造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環境。
日本有一期綜藝節目的主題就是:如何讓精力不集中的孩子變得集中。
其中有一個五年級的男孩,從來沒有學習慾望,即使學習也撐不過 5 分鐘。
看着他亂糟糟的桌面,教育專家第一件事就是改造環境。
不必要的文具,拿走;常玩的遊戲機,放到看不見的地方。最後,桌上只剩本和筆,他處在一種只能學習的狀態。
身邊少了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以往只能專注 5 分鐘的太郎,竟然集中精神學習了一個小時。
李玫瑾教授也建議:上小學一年級後,桌上要什麼東西都沒有,只留下作業、筆、基礎文具。
4、專注力獎勵訓練。
可以告訴他,如果你在 30 分鐘內寫完作業,我就讓你玩半個小時;
如果你用 40 分鐘,那就只能玩 20 分鐘;
如果用了 55 分鐘,那就只能玩 5 分鐘。
這樣就是鼓勵他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慢慢習慣養成後,孩子就形成集中注意力做事的習慣了。
培養孩子專注力並不難,只要我們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可以。
好習慣有厚積薄發的力量,其實不管是上學,還是以後的人生,專注力強的人,未來也會更自由。
10 歲前培養好了,家長事半功倍,孩子也能受益一生。
—— End ——
參考資料:[1]Yu, C., & Smith, L. B. (2016). The social origins of sustained attention in one-year-old human infants. Current Biology, 26(9), 1235-1240.
[2] Suarez-Rivera C, Smith LB, Yu C. Multimodal parent behaviors within joint attention support sustained attention in infants. Dev Psychol. 2019;55(1):96–109. doi:10.1037/dev0000628
《10 天塑造孩子的專注力》科恩 《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林成之, 丹尼爾•西格爾《全腦教養法》等。
作者:桑榆晚,自由撰稿人,教育研究者。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