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病逝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
據《國聞備乘》記載,咸豐皇帝臨死前,皇后鈕祜祿氏(即後來的慈安太后)悲痛地詢問:“聖駕如果遭逢不幸,朝廷可以倚仗何人?”
咸豐皇帝抓住皇后的手,寫了兩個字“文祥”。
文祥是一個大臣的名字,時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一
文祥,字博川,滿洲正紅旗人,生於1818年。文祥雖然出身根正苗紅,但由於父親官職低微,又持身極嚴,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文祥走上了充滿艱難曲折的科舉之路。在經歷了兩次會試失敗後,終於在1845年考中進士。那一年,他才27歲。
在古代,進士是做官的敲門磚。但同樣是進士,他們的前途也不一樣。前途最好的,進入翰林院,在皇帝身邊做事,飛黃騰達指日可待。前途次好的,是放出去當州縣,也是威風十足的“老虎班”。前途最差的就是進入六部,當一名辦事員,領一份微薄的工資半死不活的過日子。
不幸的是,文祥就屬於前途最差的那一種。他沒能進入翰林院,被安排在工部,任職主事,一干就是9年之久。
工部主事的官級是正六品,每年的俸祿為60兩銀子。在京城生活,既要應付一家大小的吃喝拉撒,又要應付官場上的迎來送往,60兩銀子根本就不禁花。因此,這9年裏,文祥的日子過得很是苦惱。
二
1854年,文祥終於升上工部員外郎。
此後,好運氣就接二連三地來了。1855年,他因巡防有功,升任工部郎中。當年底,又因襄辦孝靜成皇后葬禮有功賞加三品頂戴。1856年,咸豐皇帝親自召見了文祥,在詳細瞭解他的仕途履歷後,問他是否願意外放做官。
外放做官,是許多京官夢寐以求的事情。畢竟,在高官雲集的京城裏打轉,官級再高,也難有出頭之日。而外放做官,不但更有實力,而且可以撈到很多油水。文祥官級已是正三品,出去後至少可以做按察使、布政使一類的官員,地位僅次於總督、巡撫,相當拉風。
不過,文祥由於弟弟早逝、老母古稀,只想留在京內養老撫幼,婉拒了咸豐皇帝的好意。
這次召見,讓咸豐皇帝對文祥頗有好感。此後,咸豐皇帝多次召見他。有了皇帝的青睞,文祥的仕途就格外順利。短短几年間,他從一名工部郎中,升遷為太僕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刑部侍郎、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鑲黃旗漢軍副都統等職,1858年被奉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軍機大臣上行走,相當於見習軍機大臣。文祥惴惴不安。咸豐皇帝便安慰他,説不要擔憂,只要盡力辦事就行了。
三
事實證明,咸豐皇帝沒有看走眼,文祥是一位頗能幹事的大臣。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京城,咸豐皇帝驚慌失措,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文祥奉命以步兵統領的身份,與恭親王奕訢留在京城,與英法聯軍進行談判。
敗軍之將,還能有什麼説的?不過,文祥在談判時,對英法列強提出的非分要求,據理力爭,盡力為中國減少損失。此外,文祥還與恭親王一起,穩定國內局勢,上奏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通商大臣、外國語學館等機構,並組建了配備新式武器的神機營——多年以後,文祥親自率領神機營出關平定了馬賊叛亂。
彼時,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如日中天,清廷無人能抵擋。文祥向咸豐皇帝推薦了張亮基、沈葆楨、劉蓉等人。他們成為清廷抵擋太平天國運動的第一輪中流砥柱。
四
或許正因為文祥在鎮守京城期間的卓越表現,咸豐皇帝對他寄予了厚望。
咸豐皇帝死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起辛酉政變,剷除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輔政大臣。文祥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隨後15年間,文祥在朝廷裏成為中樞重臣,長期擔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等關鍵職務,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他在外交、教育、練兵、海防、塞防等方面均有建樹。當朝廷發生激烈的海防與塞防之爭時,文祥堅決支持左宗棠遠征新疆,最終為中國圈回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1876年5月26日,文祥病逝,享年60歲,朝廷追加諡號“文忠”。
對於文祥的能力,李鴻章評價為“旗人中之鸞鳳”,左宗棠評價“正色立朝,一時人望所繫”。曾經與文祥打過交道的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説他“從未遇見過比文祥更強有力的智能的人”。在中國居住了43年的英國人威妥瑪則在文祥逝世後“氣急敗壞地”説:“我在中國當了七年駐京大使,受盡文祥折磨,慪氣已多。近文祥去世,又有沈桂芬,辦事是一樣套路,無非欺瞞哄騙。”
如今讀到威妥瑪的這些話,不禁莞爾。
【參考資料:《清史稿》國史本傳》《國聞備乘》《文祥在清代後期政局中的重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