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批改作業的討論中,也要聽聽老師的聲音

家長批改作業的討論中,也要聽聽老師的聲音

江蘇一家長因為批改作業退羣事件引發的爭論仍在持續。不少省市教育部門也適時出台相關規定,規範中小學生課後作業問題。繼山東濰坊高新區、山西太原之後,11月10日,遼寧出台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明確規定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嚴禁家長、學生代勞;對於不按時批改作業的教師,一律取消職務晉級、評先評優資格,學校校長取消評先評優資格。據統計,已有至少十個省份叫停家長批改作業。網友在點讚的同時,希望可以執行到位,並呼籲全國推廣。

教育主管部門密集出台規定,家長異口同聲表示贊同,輿論差不多一邊倒地支持,可在喧鬧的討論中,似乎看不到學校老師的身影,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作為給家長佈置作業、讓家長批改作業的當事人,沒有他們參與討論,顯然缺少了一個解決問題的重要角度。到底有多少老師讓家長批改作業?是每天都要批改還是選擇性的批改?是老師自己改不過來還是藉此督促孩子重視作業?讓家長批改作業,顯然混淆了家校共治的邊界,叫停理所應當,但如果老師羣體保持沉默,背後存在的深層教育問題,可能就被忽略了。

即以作業而言,教育部對中小學生的作業量以及時長早有明確的規定;2018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發佈《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也明確要求“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評改作業”。多年來,相信絕大部分老師都在一線勤懇教學,自主批改作業;不能因為有家長憤怒退羣的個案,而抹殺全體老師的覺悟與奉獻。但也應該看到,家長退羣引發如此廣泛共鳴,説明讓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在全國範圍內確實普遍存在。在國家三令五申之下,部分老師何以明知故犯?

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家長羣裏給家長增負,其實自身的負擔並不比學生輕,更不會比家長輕。一方面需要教學成績,一方面落實教育減負,老師難免有站在雞蛋上跳舞的憂慮、無所適從的不安。比如輿論持續不斷地呼籲減負,卻又不遺餘力地推動體育甚至美術、音樂等課程納入升學考試,導致學生負擔不降反升、明降暗升。在分數指揮棒之下,在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的期望之中,老師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作業大討論,必須聽聽一線教師的聲音,單方面把增負責任推卸到老師身上,顯然有失公平。一些教師表示,批改作業的任務太重,讓家長批改作業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甩鍋。老師轉嫁責任固然不對,但何嘗不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説來説去,破解“讓家長批改作業”的難題,還是要從根子上落實減負措施,控制作業量才是治本之策。既為學生減負,也為老師減負,把教師從非教學負擔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學上,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儘量做到少留作業或不留作業,如此,還需要家長批改作業嗎?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賈亮

編輯:賈亮

流程編輯:郭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97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批改作業的討論中,也要聽聽老師的聲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