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們是被各種“精”嚇怕了,所以提到味精,我們就會想到它和“瘦肉精”“香精”“糖精”一樣覺得是有害的添加劑,吃了之後對人類身體有副作用。尤其是國外,對味精的誤解更深,這是因為《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經報道過,有人在食用中餐之後,脖子後面發麻,然後感到全身虛弱,甚至有心悸。
很快,這個説法在當地得到了認同,人們紛紛反對食用味精做飯,而一些中餐廳也不得不打出“不使用味精”作為賣點。
那麼問題來了,味精是不是真的摧毀了我國的美食體系,經常食用味精會給身體帶來負擔嗎?
味精
味精的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納屬於天然的,最豐富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在雞肉、豬肉、香菇、松茸、海帶等食物,經過熬煮之後,也可以獲取到相同的物質。而且最初的味精就是從海帶中獲取的,1908年時,日本的池田菊苗教授吃到自己妻子做的海帶湯時,由於海帶湯熬煮的時間過長,導致海帶上泛起了白色的結晶,而這種白色的結晶嚐起來和“酸甜苦辣”都不同,而是“鮮味”。
受此啓發,池田菊苗從幹海帶中分離出了穀氨酸,並製備出了穀氨酸鈉,將其命名為“味之素”,通過售賣這種調味料,池田菊苗賺了很多錢。而目前主要通過細菌發酵的方式來製備味精。
味精雖然名字中含有“精”,但它們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且,為了驗證味精是否對人體會產生不良反應,在1993年時,有研究機構對71名健康的受試者進行味精測試,研究人員告訴他們,他們吃的中餐中含有味精,結果很多受試者表示在吃完中餐之後感到心悸,身體無力等症狀。然而研究人員卻告訴他們,這些食物中都不含有味精,之後這些患者就覺得自己的症狀好多了。
也就是説,很多人擔心味精有害,以至於他們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症狀,而這種不適症狀跟他們是否吃了味精無關。
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世界衞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等部門表示,味精進入人體之後會轉化為穀氨酸,谷氨醯胺和酪氨酸,這些物質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反而可以幫助人體組織形成蛋白質,又能夠參與腦蛋白質代謝和糖代謝,促進氧化過程。
不過味精雖好,但1歲以下的兒童並不建議使用,因為它們的身體器官還未完全發育成熟,還不具備代謝穀氨酸鈉的能力。
味精會毀了美食嗎?
人們不接受的味精,除了擔心其安全性之外,還認為味精毀了我國的美食。在我國,食物講究原汁原味,而現如今各種添加劑使得食物變得不再精緻,那這種説法是否有道理呢?
客觀地説,這並沒有標準的答案。這是因為在過去,美食只屬於達官貴人,原因是因為在當時沒有冰箱,交通也不方便,以至於只有達官貴人能夠吃得起精緻的美食,比如《紅樓夢》中的茄鯗,用劉姥姥的説法是:“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味精等各種調味料的興起,可以讓原本繁瑣的複雜工藝變得簡單起來,當然對於老饕們而言這是對美食的玷污,但對於家常菜來説,味道已足以。
總結
味精雖然對人體沒有壞處,但也不能多吃,畢竟它們的作用是為了調味,過多的添加味精會導致食物發苦,難以下嚥。
另外,味精在高温環境下會形成焦穀氨酸納,焦穀氨酸鈉本身也沒有壞處,只是它沒有了鮮味,而味精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鮮。所以為了保證味精的效果,最好選擇臨出鍋時再放味精。
現如今,味精除了會在味精中存在之外,醬油和雞精中也含有味精,配料表中的穀氨酸鈉就是味精,也就是説,如果做菜時放了醬油或者雞精,可以少放或者不放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