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代,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三人同心同德,從一窮二白寄人籬下開始,打造了蜀漢王國,延續了漢室的國祚,也留下了一個兄弟同心的佳話。其實,在一千多年之後,同樣是亂世,元末也有三位結義的兄弟,鬧出了極大的動靜,幾乎在複製劉關張的故事,只是他們的對手太強硬,最終被碾壓。
1351年,徐壽輝藉助白蓮教、紅巾軍的力量,在江西、湖南一帶建立天完政權,自稱皇帝。此時,之前也曾經起兵造反而失敗的陳友諒,走投無路,投奔了徐壽輝。這時候,他已經三十一歲了,雖然他從來都是野心勃勃,但在當時混得並不如意。
陳友諒投靠徐壽輝,卻被安排在將領倪文俊麾下,是一個臣下臣而已。看起來,他的前途並不光明。此時的朱元璋,雖然起點更低,但已經是郭子興手下的得力大將,人人都稱之為“朱公子”。
倪文俊也沒有將陳友諒當回事,讓他做了一個簿書掾的小官。但他沒有自暴自棄,當時徐壽輝到處擴大地盤,四處征戰。陳友諒主動向倪文俊請纓,要求去攻打自己老家湖北沔陽。這種精神可嘉,但倪文俊沒有多大信心,扔給他一千士兵和兩個將領,讓他自己看着辦。
這一千士兵人數太少,是不頂用,然而這兩名將領,卻是陳友諒日後騰飛的基石。他們分別是張必先和張定邊,都是陳友諒的老鄉。
陳友諒和這兩個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最後因為興趣相投,在行至黃州的時候,三個人義結金蘭。當時肯定沒有一片桃林,不過三人都是漁民出身,可以稱為“漁民三結義”。
張必先、張定邊都是能文能武的大將,張必先外號“潑張”,可見他的作風多麼勇敢。但是與一般的猛將不同,他足智多謀,善於運籌帷幄,對於內政也很有心得,此後轉向文官發展,成為陳友諒的軍師和丞相。
張定邊的名氣就更大了,他驍勇善戰,被後世文人稱為“元末第一猛將”,由於體格魁梧,又長着一把好鬍鬚,站在陣前,威風凜凜,簡直是一尊金身羅漢一般。但這樣一個猛將,並非只有匹夫之勇,他還會排兵佈陣,占卜吉凶,甚至連行醫治病都非常精通。
這兩人的實力,絕對不亞於關張之下,而陳友諒也就憑藉他們的幫助,順利拿下了沔陽,取得了倪文俊、徐壽輝的信任,並被拜為將軍,擁有了兩萬人的常備軍。
兩張可以比肩三國的關張,然而陳友諒卻不是劉備。他足智多謀,志向遠大,這可比蜀漢先主強太多了,不過陳友諒卻猜忌心很重,對於將領戒心重重,雖然對結拜的兩個兄弟不加防備,但對於其他人卻沒有那麼信任,這也導致他的將士往往離心離德。
陳友諒與劉備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劉備崇尚仁義,而陳友諒卻完全迷信武力,行事更是不擇手段。
1857年,倪文俊公然謀殺徐壽輝,未果後潛逃到黃州。陳友諒抓住機會,一舉擒殺了倪文俊,並奪取了他的部隊,取代了他的地位。此時,他自稱勤王,卻到處攻打天完國自己的土地。他以宣慰使的名義,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聲威很大。
此時的徐壽輝,雖然掛着個皇帝的虛銜,卻怯懦無能,只依仗着趙普勝苦苦支撐。陳友諒看穿了徐壽輝的虛弱,設計騙取趙普勝會師,結果用陰謀詭計殺死了趙普勝,挾持了徐壽輝,自立為漢王。
第二年,陳友諒乾脆殺掉徐壽輝,登基稱帝,國號就是漢,這和劉備有着驚人的巧合。他所做的一切,文靠張必先,武靠張定邊,一時間國力大盛。
可是,就在基業達到鼎盛的時候,陳友諒卻變得剛愎自用起來。他自以為是真命天子,想迅速結束這一個亂世,成為真正的皇帝。雖然他對兩位兄弟還是一如既往的信任,並沒有猜疑,不過對於他們的建議,卻不是那麼聽取。
結果,在張定邊和張必先的反對下,陳友諒毅然發動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水戰——鄱陽湖之戰。這一戰中,儘管張定邊神勇無比,差點對朱元璋行使了斬首行動,但終究被打得大敗。陳友諒在此戰被流失射死,而張定邊身中一百多處箭傷,仍然揹着他的屍體,帶着他的兒子陳理返回了武昌。
此時,就已經大勢已去,張必先不久被常遇春俘獲,這位“潑張”投降了朱元璋,還在城下勸陳理投降。張定邊在外招兵買馬,眼見大勢已去,也就歸隱山林,逃到福建做了一名和尚,還活到了永樂年間。
參考資料:《明史》、《僧人張定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