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新時代高校如何開創以美育德、立德樹人新局面

新華網武漢3月2日電 “以美育德”思想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這一思想的踐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形成了獨特的“美善合一”教育模式。專家提出,新時代高校應遵循美育與德育互為促進的規律,開創以美育德、立德樹人新局面。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新時代高校以美育德課題組負責人黨波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以美育德”是我國一以貫之的美育思想。“美”的內涵豐富而深遠,不僅指“自然之美”“藝術之美”,同時也包含“社會之美”“人性之美”多重維度。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一思想的踐行曾經為我國“美善合一”的獨特教育模式做出了巨大貢獻。

及至當代,“以美育德”“文藝育德”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以美育德”旨在利用優秀文藝作品對人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以文藝為載體,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基調,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紅色革命文化,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價值。“以美育德”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中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進入新時代,“以美育德”思想內涵的深化與外延開始拓展。新時代在文藝創作中,道德標準和審美標準缺一不可且前者具有優先級。在文藝工作者隊伍建設方面,“德藝雙馨”是關鍵,文藝工作者要做“靈魂的工程師”。在文藝繁榮與文化自信中,“德”的要素不可或缺且作為基石。

新時代高校以美育德課題組研究提出,在新時代,高校應採取“三進”“三融”“三力”策略來實施以美育德。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納入必修課程,設置靈活多樣的課堂形式。高校應進行系列教材的開發,將地方文化藝術尤其是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寫進教材。高校需要通過易於青年大學生普遍接受的傳播媒介、鮮活多樣的文藝形式不斷觀照大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使其在生活中不斷接受主流價值觀的薰染。

高校應開展藝術美育、生活美育、教育之美“三融”推進德之養成。高校應使當代大學生將個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個體需求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公共需求更好地融合起來,自覺將國家需求、民族需要內化為個體需求,實現美育與德育的互為促進。良好的社會美育是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的有益補充與延伸,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更快地實現真善美的統一。(連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4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談新時代高校如何開創以美育德、立德樹人新局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