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阿煜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記載中的上古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夏禹,一直到商初,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時期。
新石器時代的遺蹟分佈很廣,具體也可以劃分為: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細石器文化、拍紋陶文化、大石文化、刻紋陶文化、沙陶文化等。
黃炎結盟
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發源地在中原地區,這是夏族集團的活動範圍。其文化特徵為彩陶文化,最早發現地為河南澠池縣仰韶村。仰韶文化是中原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
夏族文化從定居於豫西,然後向周圍發展。包括黃河上游沿岸,至西南岷江流域。陝西南部、甘肅東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以及四川北部都在其領域之內。
這是記載中的炎帝、黃帝、顓頊、堯以及禹的統治時期的所在範圍。
與夏族並行的夷族。
從出土的陶器看,黑色陶器為主,故名黑陶文化,最初的發現地點為山東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後來命名為: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黑陶鬲
黑陶文化的出土遺蹟範圍就是九夷族的活動範圍,以山東為中心,分佈北至遼東半島及朝鮮,南至杭州灣,西到河南山西。並且在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就已經有用獸骨作占卜的習俗。
九夷族的代表人物有:白帝少昊、皋陶、伯益以及后羿、寒浞。殷商的祖先也是夷族中一個氏族,到商湯時推翻夏政入主中原。
黎苗族集團在河南中南部以及湖南、湖北。黎苗究竟是土生土長於此還是從別處遷來,有待於考古發掘的實證。黎苗集團的內部支系,大概有九黎三苗、荊蠻等派別。
黎苗集團的統治代表有:九黎之君的蚩尤,還有祝融。
祝融
華夏三大宗族示意圖
夏、夷、黎苗三大宗族集團不同地域、共同發展。涿鹿之戰就發生在夏族集團的黎族集團之間。
三大宗族並行的初期,各族人口稀少,以流動放牧為主,三大宗族之間沒有矛盾。到農耕及定居成為主要生活方式時,又隨着人口的增加,宗族之間接觸漸多,於是漸漸產生矛盾。
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轉化,生產力提高,氏族中產生等級,於是以氏族為邦國,以首領為諸侯,出現了萬國羣侯的場面。小矛盾不斷,戰爭頻發,於是氏族結團,併產生共主。共主領導大的族團,展開大場面的戰爭。
黃帝和蚩尤都是這樣的共主。
黃帝戰蚩尤
涿鹿之戰的地點就在涿鹿。涿鹿有兩種説法,一説在今張家口市涿鹿縣,一説在江蘇蘇北徐州。至於這場大戰的目的,就在於爭奪中原地區適合於放牧耕種的好地段。
關於這場戰爭,《史記*五帝本紀》一句話很簡單:“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撥開那些神乎其神的傳説,來簡單點説。涿鹿之戰的前情是炎帝和蚩尤的阪泉之戰,炎帝敗,丟了地盤,求助於黃帝,這才引發了黃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戰。
阪泉之戰
涿鹿之戰的結果,蚩尤敗,黃帝勝。蚩尤被殺,黎族後來沒有繼起的首領。於是黎族被夏族所統治,《尚書》中略透露了這些黎民的後來的境遇。《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能看出來原來的夏族和後來的黎族儘管這時候已經屬於一個族團,但還是有區別的。雖然記載説“雍”、“睦”,但總感覺是有點有意頌揚。
涿鹿之戰後的結果就是兩大宗族之間開始同化。最直接的同化方式就是婚姻。具有混合血緣的人用起來最妥當。比如祝融,在黎族散居之地建立八國,有昆吾、豕韋、斟尋、大彭、季連等。
原來的黎苗集團中,黎族已與夏族融合同化,夏族地盤擴大,勢力重心南移。經歷了舜、禹時代的徵苗之戰後,黎苗正式分離。苗族集團退居於如今的湖南三湘,守舊俗不變。黎族與夏族同化,進入中原文明,成夏族在南方的屏障。
涿鹿之戰後夏族聲威大震,東夷也解除了蚩尤所帶來的威脅。這一時期夏族和夷族友好相處。包括東夷的皋陶、伯益都曾入仕於夏朝。孟子説舜都是東夷人,可見夏夷之間的關係這時十分地好。
夏夷兩族也曾一起解決共同的危機,比如夏禹治水就是個例子。
大禹治水
夏禹治水之後因為這個功勞受到中原和東夷的擁戴,於是被擁立為中原共主。然而夏夷的同化不夠深,有夏一代夏夷之間戰爭不斷。比后羿、寒浞之亂;夏帝徵夷等。最終夷族的商湯崛起,入主中原,成為中原共主。
殷商之末,夏族中的一支——周人崛起,最終取代了殷商,夏族再次入主中原。
西周疆域
周滅殷之後實施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制禮作樂翊贊治化,大大地融合了各大宗族,最後產生了天下一家思想。孔子説:周因於殷禮,殷因於夏禮。又説,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就是這個意思。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裏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迴春秋》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