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上大學”不再是最佳選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婷婷

“我父親在鋼鐵廠工作,母親在麪包店工作,他們都鼓勵我上大學。”丹妮爾·托比亞斯在父母的支持下就讀美國伊利湖學院的馬術相關專業,她告訴美國《華爾街日報》,她為此背上了8.5萬美元的學生債務。

畢業後,托比亞斯在一家馬場工作。幾年後,她發現,馬術課的收入難以維持生計,也無法償還學生債務。現在,她為一家提供免費培訓的醫療機構工作。這份工作不需要學位,薪資待遇比在馬場好。托比亞斯有時會想,自己選擇接受大學教育“真的有意義嗎”?

美國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不再願意為大學學位埋單:56%的受訪者認為,進入大學學習是個“糟糕的選擇”;只有42%的受訪者認為大學學位證書有意義。其中,18歲至34歲的受訪者對學位價值的質疑最大。

10年來,美國人對高等教育價值的認同感越來越低。在2013年由美國生活調查中心發起的調查中,53%的受訪者相信“大學學位會帶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只有40%的受訪者持反對觀點。NORC稱,2017年,懷疑高等教育價值的大多是男性,生活在農村地區,來自共和黨;現在,在各年齡段人羣中,在城鄉所有地區,這一比例都有所增長。一部分民主黨人堅信高等教育能帶來美好的未來,他們大多已順利畢業,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

美國人曾將取得大學學位視為實現“美國夢”的重要途徑,現在,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即使在擁有大學學位的羣體中,依然有42%的人認為自己“為大學學位付出時間和金錢是不值得的”,比10年前高出10%。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調查中,女性和65歲以上人羣對高等教育的信任度最低,比例從2017年的54%下降到44%。“事實證明,‘所有人都要接受高等教育’的觀念是錯誤的,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價值)。”美國教育委員會主席泰德·米切爾告訴《華爾街日報》,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公眾恢復對高等教育的信心。

美國《時代》週刊指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許多民眾開始懷疑高等教育的價值。那段時間,美國大學入學率下降了15%,大學畢業率降至60%,而職業教育的報考人數和畢業率飛快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大學生不得不接受網絡教學,但他們依然要交全額學費,這很不公平,也損害了(教育)行業的聲譽。”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説,“有的大學仍存在教條主義和種族偏見,這讓公眾對大學教育愈發不滿。”

沉重的學生債務讓不少人對大學望而卻步。托比亞斯説,她的學生貸款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每月125美元的最低還貸額是她能承受的極限。“我已經接受了現實:或許我會在沒有還清債務的情況下死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拜登提出的學生債務減免計劃可以幫助借款人減少還款額,併為貧困生提供助學金。本質上,這一舉措不會降低大學費用,甚至可能導致學費增加。

美國作家託德·羅斯告訴《時代》週刊,人們應該轉變“大學至上”的觀念。“(對高等教育信心的)下降並不意味高等教育沒有價值,而是人們希望優先選擇有意義的職業、實現個人價值。”

《時代》週刊的一項研究發現,連續4年,高校學生將“培養實用性技能”視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其次是培養批判性思維、提高執行力。

“我們需要鼓勵年輕人終身學習,為他們提供技能發展和個人發展的機會,確保所有年輕人都能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會。”羅馬尼亞國家與人民同行黨青年組織主席安娜瑪利亞·卡塔麗娜·蒂努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們要加快推動青年社羣建設,為年輕人創造機會,幫助青年人發展他們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培養其歸屬感和協作精神。”

大學不是“萬能鑰匙”,在實現自我的道路上,每種選擇都有價值,不應被輕視或詆譭。據瑞士中文媒體瑞士資訊網介紹,在瑞士,近三分之二的年輕人選擇職業教育;部分青少年每週都會抽出1天至2天,參加職業學校的培訓。

現在,托比亞斯已經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她希望她的孩子在是否接受大學教育這個問題上更加慎重。“大學教育有好處,但人們也可以從學習某種技能中受益。作為母親,我更希望他選擇自己鍾愛的職業,併為此努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1 字。

轉載請註明: 在美國,“上大學”不再是最佳選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