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做題,用手機查答案,你覺得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有網友問:現在有很多搜題類的軟件,孩子們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就會使用這些軟件查找答案,很多家長也會使用這些軟件,用於輔導孩子作業。這樣做究竟好?還是不好呢?

作業類APP,幫助了很多的家長和孩子,但如果談到使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其實並不取決於作為家長的我們,而是孩子自身。

一、過於依賴搜題類APP,會減弱孩子的思考能力

我弟弟家孩子剛上初一,弟妹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就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尤其是數學中與幾何相關的題目,更是明顯懵圈。

孩子不會做題,用手機查答案,你覺得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開始的時候,確實很方便,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弟妹就發覺不對了:孩子只要一遇到不會的題目,就立刻用手機查答案,根本不懂腦筋思考,十道題中就有五六道是用手機搜出來的答案,然後直接抄上去的。

更為過分的是:甚至有些題型類似,只是具體的數值變了下,孩子依然會使用搜題軟件,哪怕兩分鐘之前才搜過!

當我弟妹告訴孩子——搜題軟件只是提供一個思路,還是要靠自己思考的時候。

孩子直接一句話懟了他媽:“我覺得這樣做,速度快多了,還有空閒時間可以玩遊戲!”

弟妹感覺非常鬱悶,不知道讓孩子用這些作業類APP,究竟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孩子不會做題,用手機查答案,你覺得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二、搜題類軟件的正確打開方法

在著名認知學家亨利·羅迪格和馬克·麥克丹尼爾所著的《認知天性》一書中,指出了很多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誤區,其中一個觀點和這類問題非常相似:

我們很容易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建議,只需要點擊幾下鼠標就可以獲得。但從認知學習的角度上來講,如果沒有配合深層次的思考與重複性練習(檢測),這種行為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記將會很快消除。

這意味着,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你仍然不會。

1、作業中遇到問題集中解決

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先不要急着打開APP去搜題,而是應該將這道題空下,繼續做後面的內容,將所有的問題積累到最後統一解決。

這樣做,主要有兩個目的:

同一類問題集中解決:作業或者測驗過程中存在很多同類型的問題,遇到一道解決一道從學習效果來分析,要比統一解決要差了很多,畢竟在做的過程中,大腦已經對同類問題進行了歸類。在做下一道題的時候,就會觸發大腦的思考機制,從而避免重複性查詢/檢索機制。

加強專注力:使用手機時,不經意間彈出的信息,哪怕是一個無聊的廣告,都有可能分散我們寶貴的專注力,從而導致的結果是:查詢一分鐘,閒逛十分鐘。查詢題目如何做,只花費了1分鐘的時間,但彈出的信息(大腦中的懶惰/好奇因子)將耗費我們10分鐘的時間。 而集中處理,則會將我們專注力分散性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2、正確的學習步驟

搜題(答案):孩子用搜題軟件找到答案(解題方法)後,注重解題的過程,理清其中的邏輯,並且在演草紙上自己再做一遍。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了解解題思路,並且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將其進行內化吸收,轉變成自己的能力。

歸因分析:當題目得到解決後,孩子需要分析自己當初為什麼不會做這類(道)題目的原因。是因為知識點關聯不好?知識掌握不牢固?還是思維沒有打開? 將分析結果記錄下來,並且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同時,將這道題記錄到自己的錯題本上。

孩子不會做題,用手機查答案,你覺得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錯題整理:在學習的一個章節結束、月考、期中/期末考試之前,將自己的錯題本取出來,將之前不會做(做錯)的題目重新做一遍,鞏固之前的知識薄弱點。

經過上面三個步驟之後,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盲點就會不斷減少,更是會減少重複性犯錯的幾率。

孩子不會做題,用手機查答案,你覺得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三、結束語

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孩子是否已經掌握所學知識,並且達到熟練應用,重要的是“做”這個過程,而不是最終的“完成”。如果我們只是圖輕鬆,忽視了學習的目的,“快”又有什麼意義?

搜題類APP可以幫助到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打開方式不當,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反正可以用手機搜答案!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直接用手機查詢,而不是自己主動思考,這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沒有通過思考的“搬磚”,即便做得又快又好,看起來成就感滿滿,實際上只是自我欺騙而已。

大家認為是這個道理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不會做題,用手機查答案,你覺得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