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李衞,並不像《雍正王朝》中的那樣,是個小叫花子的出身,真正的李衞是個標準的富二代,並且是靠捐官在康熙年間進入仕途,但是有一點和電視劇中的形象是一致的,就是李衞沒有讀過書,大字不識幾個,因而當官、為人、做事情並不會按照讀書人的禮法來,使得一些行為、所做一些事情遭到了一部分讀書人的不屑,因而多次遭到了同僚的彈劾。
《雍正王朝》中,李衞和田文鏡的關係是很不錯的,但是正史中,田文鏡就曾因為李衞的行為多次參劾李衞。當年李衞修葺完西湖,看到西湖風景不錯,於是就將自己的辦公地從浙江巡撫的府衙搬到了西湖中間,所有找李衞的人都需要坐船到西湖中間,才能辦成差事。這一點讓田文鏡知道後,田文鏡是非常的不痛快,直接向雍正上疏彈劾李衞。
還有一件事情也讓李衞被眾多人彈劾。乾隆第五次南巡時拆除的李衞畫像,其實是李衞的家庭合照,但是這其中不僅有李衞,有他的正室夫人,還有李衞的小妾,也被塑像讓人供拜。李衞修廟建宇,造福一方,為自己塑像本無可厚非,加上夫人也説的過去,但是連小妾也這樣,確實不符合讀書人的傳統禮儀,因而遭到了彈劾。
而這樣的事情在李衞身上還有很多,什麼出門聲勢浩大,什麼經常同市井之人混在一團等等等等,而這,一來沒有影響李衞的政績,二來治下的百姓依舊對他敬重有加,所以雍正也並沒有因此處罰李衞。
李衞為官清廉,政績突出,敢於為民訴苦,確實是一名好官。雍正後,便立即任命李衞為直隸驛傳道,未到任又改任命為雲南鹽驛道,在鹽驛道任上,李衞政績顯著,不久後的雍正二年(1724年),李衞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財政税賦,但仍然兼管鹽務的職務。雍正三年(1725年),李衞被提拔為浙江巡撫。雍正四年(1726年),李衞兼任兩浙鹽政使,整理鹽政,查處私鹽販賣。雍正五年(1727年),李衞升任浙江總督,管巡撫事。
李衞升遷速度如此之快,一方面靠的是雍正的賞識,更為重要的是李衞政績確實非常突出。除了鹽政方面的政績,李衞在修築海塘、緝私捕盜、修廟建府等領域,也有非常突出的成績,並且李衞為官清廉,還時常帶頭自掏腰包,帶動有錢人捐款辦事,因而深得治下百姓愛戴。
特別是幫助浙江恢復科舉一事,讓李衞獲得了極高的聲望。在雍正年間,因浙江人發生多起文字獄,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蔘加科舉考試以作懲處。 為儘早恢復鄉會試,時任浙江總督兼巡撫的李衞便經常深入下層,瞭解文士呼聲,調解各種矛盾,同時跟蹤檢查受株連而未定罪文士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訓導,責令改正,表現好的文士,將其事蹟一一記錄歸檔。過了一年,當朝廷派去的觀風整俗使王國棟看到這些檔案材料後,深為李衞的良苦用心而感動,為浙江人感恩悔過而高興。於是,和李衞同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説了許多好話。雍正帝一見奏摺大喜,很快就下令恢復了浙江文士的鄉會試,結果第二年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都被浙江人取得,從而讓浙江百姓對李衞是更加的感恩戴德。
李衞、田文鏡、鄂爾泰,是雍正樹立的三大封疆大吏的標杆和榜樣。李衞、田文鏡、鄂爾泰是雍正樹立的三大封疆大吏的標杆,因而這三個人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官場階層。
李衞,大字不識幾個,靠着捐官進入仕途,屬於沒有讀過書的。
田文鏡,並沒有考中進士,是監生出生,屬於讀書不怎麼厲害,但終究還是有點學識。
鄂爾泰,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天子門生,屬於飽讀詩書類型。
這三個人雖然出身不同、入仕的方式不同,但是都為官非常清廉,辦事特別認真,能夠不畏強權為民做主,政績也是非常的突出,因而都受到了雍正的信任與重用。
雍正希望他們三個人能夠樹立成為朝廷的榜樣,也是要籍此昭示天下,不管是什麼出身,只要有能力,有政績,想着為國辦事,一樣可以高官厚祿,飛黃騰達,因而對於他們三個人,雍正也是相當的看中。
雍正也希望他們三人能和睦相處,而事與願違的是,這三個人非但沒有和睦相處,反而卻相互彈劾,讓雍正大為苦惱。但是他們之間的相互參劾也僅僅因為出身的不同,接受的禮法教育不同,而他們看不慣的只是對方的行為和做法,始終沒有影響到大局,這也讓雍正感到非常欣慰。
因而雍正在面對對於李衞的彈劾,並沒有對其進行處罰,而是繼續委以重用,李衞也成為雍正朝的名臣與影響力深遠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