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在1862-1874年間,西北大地狼煙四起,戰火肆虐,2000餘萬無辜百姓生靈塗炭
這次大規模的叛亂最終由左宗棠出面予以平息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但是,卻給搖搖欲墜的大清以致命一擊
當然,導致這次大規模叛亂的導火索在於,久有異心的異見分子們長期以來在同族中宣傳鼓動
咸豐十一年(1861年)捻軍,太平軍入陝時得以點燃,再加之清地方政府對漢回兩族的區別對待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於是接踵而來的陝西,甘肅,寧夏金積堡,河州,肅州及青海西寧大規模的叛亂
戰火蔓延於西北各地,清廷耗費舉國之力,前有多隆阿,後有左宗棠,在1874年才得以平息各地的叛亂
在這次大規模叛亂中,陝西,金積堡,肅州,西寧等地的叛軍均被左宗棠予以鐵腕鎮壓
首惡分子,馬華龍,馬貴源,馬文祿被凌遲處死
白彥虎逃往中亞
其追隨者中的罪大惡極者也被鎮壓
對比這些首惡分子的應得下場
獨有河州叛亂者得以善終
叛亂民眾多數未加追究,其領導者被加官進爵,得以善終
想要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講解的清楚,就一定要從頭開始
正所謂“察古知今,以鑑未來”
馬佔鰲其人對中國近現代史影響之大,在西北可以説“無出其右者”
其在與清政府鬥爭中表現的政治智慧,心胸格局與同時期的所有叛亂匪首都有“天壤之別”
他的受撫對中國西北的近現代史意義尤為重大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其後代就是佔據西北寧青甘的馬家軍
三馬家族出兩溝
來看看這一長串名字,其中許多人基本上到現在也能做到“家喻户曉”
從清朝同治年間,一直到1949年,曾經控制甘肅命脈(1928年前的甘肅,還包括今日的青海、寧夏兩塊地盤)近百年之久的西北“三馬”家族,都出在甘肅南部僻遠閉塞、貧瘠至極的彈丸之地上。
具體説,是出在河州(今臨夏)西鄉莫尼溝、陽窪山這麼兩條黃土丘陵層層圍裹的山溝裏。
這赫赫有名的“三馬”家族是:馬佔鰲、馬安良、馬廷勃家族;
馬福祿、馬福祥兄弟及其子侄馬鴻賓、馬鴻逵家族;
馬海宴、馬麒、馬步芳、馬步青、馬仲英家族。
上年紀的西北人,大約都知道馬步芳、馬鴻逵,至於其他人就不甚瞭然了。
其實,這一串人名,個個都是了得的人物:
馬安良,馬佔鰲之子,光緒年間甘肅提督,總兵銜,民國初期甘肅最大的軍閥
馬廷劾,馬安良之子,民國初涼州鎮守使
馬福祿,董福祥甘軍中重要的將領,八國聯軍圍攻北京時,甘軍奉詔赴京護衞清延。義和團運動中,獨甘軍不聽榮祿的號令,與義和團一起攻打美、英領事館
馬福祿身先士卒奮勇衝殺,飛彈入口身亡,清廷追授振威將軍
馬福祥,與其兄馬福祿同為甘軍將領,除武功嫺熟外,又長於謀略文才;曾護從慈禧太后西逃,深得賞識,後封寧夏鎮總兵,為寧夏一代豪雄。
馬福祿之子馬鴻賓,國民黨中將軍長,甘肅新軍司令
1949年率部起義,任甘肅省副省長
馬福祥之子馬鴻逵,曾任袁世凱侍從武官,國民黨陸軍上將,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
馬海宴,獵户出身,為馬佔鰲反清起義的一員戰將,後曾赴京護衞清廷並護從慈禧太后西逃
馬麒,馬海宴之子,民國初寧海(西寧)鎮守使,第一代“青海王”
曾機智地阻止了英軍及西藏分裂分子東侵、北洋政府欲割讓西藏的企圖
馬麒之子馬步芳,國民黨陸軍上將,第四十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長官,第二代青海王
馬步芳之子馬繼援,解放戰爭時期曾經名噪一時的“青年戰將”,西北軍政副長官
馬仲英,原名馬步英,馬步芳族弟,民國初發動“河湟事變”,轉戰甘肅、新疆,人稱“尕司令”,為馬海宴一系中的另一英俊,後死在蘇聯,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一個小小的山溝裏,何以如此集中地出現這麼多重要人物?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這些生活在遠離省城的偏僻山溝裏的鄉民,是如何登上歷史的大舞台,成為一方豪雄藩鎮的?
推究起來,這一切都與三馬家族之首的馬佔鰲有關
“河湟事變”
自古河州(今甘肅臨夏)歷史上多有戰爭,特別是從清朝開始,大規模的叛亂此起彼伏
在這些叛亂中,影響較大的有四次,史稱四次“河湟事變”
乾隆46年(1781年),循化蘇四十三起義被稱為第一次河湟事變;
同治年間(1862-1874年)以馬佔鰲為首的起義稱為第二次河湟事變;
光緒21年(1895年)馬永瑞、馬永林組織撒拉族、回族羣眾進行的反清鬥爭,史稱第三次河湟事變;
1928年(民國17年)馬仲英掀起第四次河湟事變;
這個系列我們只講前兩次
第一次“河湟事變”
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領導的大叛亂
乾隆中期,甘肅安定縣(今甘肅省定西縣)官川馬明心,得到眾多人的擁護,盛名散播於西北
乾隆二十六年(1761),馬明心前往撒拉族聚居的循化(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馬明心到達循化後,被賀麻路乎,蘇四十三迎接到家裏,拜其為師,隨後越來越多的當地羣眾拜馬為師
次年,馬明心再次前往循化,與華寺馬國寶相遇,因講經發生辯論,隨後雙方發生爭鬥
雙方鬥爭漸趨激烈
此時雙方希望寄託於官府解決此事
官府判決賀麻路乎發配烏魯木齊,蘇四十三遂成為循化地區的主事人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1781年4月11日),陝甘總督勒爾謹派副將新柱前往循化查辦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新柱到白莊後揚言:“爾等若不遵法,我當為--作主盡洗之”,立即激怒了蘇四十三
蘇四十三率千餘人將新柱殺死,次日率眾至起台堡破城而入,殺蘭州知府楊士璣,叛亂正式爆發
農曆3月21日,叛軍軍攻破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市),署知州周植自縊,叛軍另一首領韓二個在攻城時被清軍用長矛捅死
總督勒爾謹聞報後急率兵扼守狄道州(今臨洮),其時馬明心已被緝捕,解往蘭州
蘇四十三和馬明心的義女賽利麥遂率領叛軍3000餘人攻陷河州後,從洪濟橋、唐家川渡洮河疾趨蘭州以救援馬明心
25日攻破西、南二關城
城內清軍只有標營800人,兵力空虛
甘肅布政使王廷贊固守城內,等待援軍,於1781年3月27日將馬明心斬首於蘭州城頭
清廷調兵遣將,派大學士公阿桂、尚書和坤赴蘭州統籌指揮,各路清軍抵蘭州者達萬人
叛軍退往城西華林山據險防守
清軍多次進攻,屢遭慘敗,傷亡甚眾
閏5月15日,清軍部署大量兵力,加緊圍攻
此時叛軍已經飲水枯竭,糧草皆無,武器也只剩下臨時用木頭削成的長矛
能戰者僅數百人,但然頑抗不止
6月15日,清軍再次發動攻勢,蘇四十三被清軍火槍擊斃
1781年6月,蘭州整月乾旱
叛軍餘部退守華林寺,繼續與清軍鏖戰達20天
清軍將華林山團團圍困,四周架設大炮日夜轟擊,隔絕叛軍的糧草應援通道
至七月初五日清軍將華林山攻克,擊斃所有叛軍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此次叛亂,叛軍死亡人數在1500人以上
乾隆四十九年田五叛亂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繼蘇四十三叛亂不到三年時間,又爆發了田 五、.張文慶領導叛亂
田五又名田富,鹽茶廳小山地方阿渾, 曾師從馬明心
馬明死後, 田五決心為師報仇
張文慶為通渭草芽溝 人,亦為馬明心徒弟,又系明心妻,與 田五交往甚密
據被俘的叛亂者交代:“我們起事,先前田五為首;田五死後,就推張文慶為首”
叛亂其他重要人物有馬四娃,西寧府大逋縣人,人稱“大通阿渾”,與張文 慶一同居住於通渭馬營, 為張文慶的副手
李可魁(李鬍子), 鹽茶廳老鴉溝人,師從田五
早在蘇四十三叛亂失敗後不久,他們就廣泛聯絡,選擇據點,“聚眾通謀",製造庫刀、銅鞭、刀矛、旗幟,並製做白布號褂
乾隆四十九年二月間,經田五在鹽茶小山及界牌莊、洪澇壩、馬尾、中 灣、老鴉溝、黃羊坪灘、白季村等處發動, 人數漸多
他們原計劃於“七八月間莊農 收穫之時,聚集多人,不招疑惑,即可訂期舉事“
因準備漸趨成熟,便商訂於五月初 五日發起叛亂
不料被鄉約李應得等告發,清軍 查拿,事發侖猝,田五、李可魁便於四月十五日召集100餘人(一説300餘人)提前在鹽茶廳城西十五里處的小山豎起反旗
當即佔據西 安州營土堡,打死兵丁二人,奪獲一批軍械騾馬
清軍前來平叛,叛軍棄堡往西走向雞窩山,攻永安堡,不克,回據分水嶺
於十九日圍攻靖遠縣城,附近各鄉,縣叛亂分子相繼投附,數日間發展到近千人
田五圍城時,該縣已經將城內潛藏田五的支持者全部擒拿
清軍六百人開往城內赴援,叛軍攻克靖遠的期望破滅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田五便於二十一日撤圍,前往馮家園,全殲守備清軍,佔據打拉池堡
固原提督剛塔率數百清軍來攻,叛軍岀堡抗拒
沒想到清軍見叛軍勢大,全軍潰退,剛塔身受箭傷
綠營遊擊高人傑帶兵來援,高人傑部見到叛軍,即用大炮轟擊,叛軍抵擋不住,一路退往南山,馬營水莊山尖
在圍剿中,叛軍頭領田介洪、吳二、韓二被清軍陣斬
其餘受傷者俱被清軍斬殺
田五腹中槍傷,自抹身亡,被就地掩埋于山溝
田五死後,李可魁率殘眾經餘家溝前往馬家堡
該堡並非平地村堡,在大山之,上大山一面臨河,三面陡壁立坎,山下深溝旋繞纖折,易守難攻
剛塔於五月初四日 派出800人來攻,繼而親率600人進攻,叛軍自高而下迎戰,亡命向清軍發起攻擊
清軍退回營盤,初五日聚集2800 人大舉會攻馬家堡山
不料叛軍早已不見蹤跡,“唯見堡內空營一座, 虛設棍棒叉靶”
叛軍於初四日夜就棄堡翻山奔馳70裏到達馬家灣,在當地得到糧草補充後
在尖子山頂紮營
到尖子山後,叛軍一部分走安定關川,一部分走通渭馬營, 與張文慶會合
叛軍匯合之後,勢力更大,他們屢次擊敗圍剿的清軍
乾隆皇帝無奈之下,派出明星陣容前來圍剿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軍機大臣阿桂,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福康安,超勇候海蘭察
將星出手,叛亂能否順利平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14 字。

轉載請註明: 此人號稱“西北天子”,曾經大敗左宗棠,與第一次“河湟事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