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之),號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煙潭漁叟,平陽府洪洞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王本仁的兒子。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生於河南孟津縣。天啓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入選庶吉士,歷任太子左諭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禮部尚書。弘光政權建立,出任東閣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跟隨錢謙益投降清朝,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太子少保。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安葬於河南鞏義縣洛河邊,諡號文安。
善於書法,“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師古臨帖是獨具特色。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 [5]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
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稱“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文章末尾附上《王屋圖並詩卷》全幅圖
《王屋圖並詩》釋文:送自玉 六載宅頻移,汝歸不必悲。笙鏞俱歇處,哭泣獨存時。有鹿堪為伴,河淡不可期。微官終代謝,村酒帶品籬。自玉歸寄題王屋解嘲 雲峯久與(“無”點去)別,薄祿復燕都。落日空原上,幽山似怨吾。花林春事早,魚浦興情孤。寄語西王屋,茗華舉舉無。人事多遺慮,終朝獨靜吟。敢言巢父逸,空負食牛心。伊洛風塵擾,衣裳蟣蝨侵。火山與瘴土,翻覺林深遠。梅公臨行,邀予過齋中 歸心去已久,行色更如何?徐孺曾相吊,柴桑又一過。鼂聲彭蠡靜,猱路弋陽多。料得懷思處,巖雲欵乃歌。其二 待到秋江日,(“到”點去)秋江到處花。戍旗無海盜,村廟下神鴉。湓浦橙香熟,鵝湖月影斜。安安垂骨健,休忘送驢車。一任 一任愁煙舉,狂夫卧小齋。北燕回氣候,數日不陰霾。清廟為吹籥,圓丘俟集紫。況聞勤恤*,休沐學無懷。聽南蠻語 海南多異事,遠道未經傳。市易玻璃貨,家攜砮石絃(即“弦”)。穴峒疏泉細(脈),架海種高田。雪色何曾見,獉獉(即“榛榛”)只醉眠。跣足虛房內,草香氣已深。畫觀諸洞相,書見至人心。欵客捎時果,善言假古琴。逸形天步移,玄秀峭陰陰。何日示七襄 何日便隳官,帔霞性始安 鬼神恭受籙,星斗護加餐。遠硐逃蒼兕,清晨漱白湍。桃花容欲非,天柱亦無難。心存 心存靈異跡,往往憶榛丘。世事今初定,吾情外敢求。元龜韜石砌,老鶴誇滄州。酸楚木瓜岫,悠悠復幾秋?京中晝夜不閒,自玉親丈來,猶作一畫二長卷,可謂暇且整矣。丁亥夏四月初五夜書近做博正。孟津王鐸時年五十六。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