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啓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當唐玄宗還在美人懷中沉淪聲色時,安祿山已經抽調了十五萬精兵掀起了一段大唐歷史上最大的兵禍。
叛軍禍亂中原總共持續了八年,安祿山自發兵後一路向南進發,所過之處唐軍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叛軍數量龐大,更是曾經唐軍中的精兵。唐朝處於和平時期已久,各地的守備鬆垮,對安祿山軍的突然進攻無計可施。短短几個月,叛軍所向披靡,沿途的郡縣紛紛倒戈,安祿山迅速把控河北,進而橫渡黃河,直接威脅到大唐國都。
唐玄宗前半生的抱負已被長久的安樂消磨殆盡,面對氣勢洶洶的叛軍頓時亂了手腳。聽聞潼關已然淪陷,此時,唐玄宗居然選擇逃出都城,進入蜀地躲避戰亂。
就在皇帝倉皇逃竄的過程中,太子李亨接管大唐,登基繼位為唐肅宗。
李亨成了皇帝后,迅速任用名將對抗叛軍。年輕氣盛的李亨拒絕了郭子儀借道進攻安祿山老巢范陽的戰略,命唐軍在兩京地區與叛軍展開決戰。可惜,唐軍的主力部隊早就在先前的潼關戰役中損失慘重,兵力匱乏根本不可能收復兩京,新組建的唐軍主力中絕大多數士兵是未上過戰場的新兵,與安祿山手下的精鋭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面對唐軍處於的劣勢,唐肅宗最終未敢輕舉妄動,而是另尋良策。
此時,唐肅宗想起大唐的絕佳盟友回紇,這個強盛的民族始終與大唐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從唐朝建國起回紇時常前來朝貢,大唐也時常給回紇各方面的幫助。並且,雙方還曾多次締結姻親,關係十分密切。唐肅宗當即派出使臣前往回紇請求援助,希望鐵桿盟友能夠幫大唐解決兵禍。
回紇即回鶻,隋唐時期,回紇部落聯盟為突厥汗國的重要構成部分。高宗時,回紇曾助唐擊敗阿史那賀魯,天寶年間,回紇首領骨力裴羅在漠北聯合拔悉密、葛邏祿等部落共同反抗東突厥汗國的統治,聯軍攻殺東突厥骨咄葉護。拔悉密部首領曾自立為可汗,號頡跌伊始可汗,骨力裴羅和葛邏祿部首領自立為左右葉護。
之後,骨力裴羅遣使通好唐朝,取得唐朝支持,聯合葛邏祿部,出兵襲殺拔悉密部頡跌伊始可汗,自立為九姓可汗,號骨咄祿毗伽闕可汗。自此,隨着回紇汗國的建立並強盛,回紇與中原內地的交往、聯繫更加密切。
可惜,雙方的交情雖深,卻不能讓回紇人白白賣命,回紇可汗擺出十分微妙的態度,向大唐謀求“誠意”。大唐已飽受戰亂多時,哪有什麼“誠意”能夠打動盟友?幾番商討後,唐肅宗無奈之下只得向回紇許諾,在奪回兩京後,原本的土地與官員尚歸大唐所有,而當地的財富、百姓都任由回紇隨遇拿取。
面對如此優厚的“誠意”,回紇人十分滿意,可汗“爽快”的答應了唐肅宗的求援,出重兵協助唐軍一舉拿下長安。
眼見兩京已收復其一,回紇向大唐表示該獻出“誠意”了,此時,太子李豫勸諫唐肅宗洛陽尚未攻下,如果,放任回紇人進入長安大肆劫掠定會民心盡失,最終,回紇人只好暫時作罷。次年十月,叛軍被趕出洛陽,唐肅宗只能任由回紇人進入洛陽行“禽獸之舉”,史載:“回紇人在洛陽所行之事比叛軍猶有甚之。”
安祿山作亂過後多年,原本投降大明的史思明再次揭竿而起,並將洛陽吞併。此時,已是唐代宗的李豫無奈之下只好故技重施,再次請來回紇兵幫助自己奪回洛陽,而這次唐代宗拿出的“誠意”比肅宗更加優厚。當回紇人再次幫助大唐收回洛陽城後,等待着洛陽百姓的卻是一場滔天大劫,回紇人在洛陽燒殺搶掠,做出人神共憤的惡舉。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户,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
杜甫有詩曰: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這説明,經過戰亂之後,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實際上,除了唐朝的許諾外,真正讓回紇幫助大唐的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對回紇軍事發展上的考量”。自古以來,中原大地戰馬稀缺,唐朝始終從回紇進購大量軍馬,倘若回紇人能夠幫助唐朝打敗叛軍,唐朝一定會對回紇心存感恩,如果,回紇此後藉機將軍馬漲價敲竹槓,大唐礙於恩情定然不會追究。
此外,協助唐朝處理叛軍的同時,回紇同時扼制了仇敵吐蕃的擴張。
安祿山起兵作亂後,大唐將兵力全部抽調到前線與叛軍對抗,導致西部邊境防禦薄弱。吐蕃國趁着這一天賜良機向東進發,擴張領土,吐蕃與回紇之間原本有大唐邊防屏障,如今,隨着吐蕃擴張大唐西方防線淪陷,吐蕃與回紇接壤。這兩個邊陲國家仇恨頗深,大唐西方防線失陷後,吐蕃軍自然能夠直接進攻回紇。
大唐之所以無暇整治吐蕃,歸根結底還是安祿山掀起的叛亂,一旦幫助大唐解決了叛軍,大唐定會重整邊防將吐蕃趕回西方,這樣回紇自身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倘若,大唐最終覆滅,吐蕃必定會將回紇視為下一目標,這可不是回紇人想要的局面。
綜上所述,回紇人在處理大唐求援這件事上打足瞭如意算盤,在利益與發展中取得“雙豐收”。若非如此,回紇就算會礙於情面不在大唐背後捅刀子,也必定不會幫助大唐這樣一個大忙。
公元840年回紇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後,大部分回紇人向西遷徙。一支遷到葱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今天的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維吾爾民族。
參考資料:
『《舊唐書》、《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唐紀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