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思淼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留學日本的學生因為恨日本,便神往於大元,説道:“那時倘非天幸,這島國早被我們滅掉了!”
這段話,摘自魯迅先生的《説鬍鬚》。
怎麼講呢?當時中國有很多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因為在日本受到當地人欺負,便對此憤憤不平——憋屈的是,打又打不過、罵又罵不得,只好將希望寄託給厲害的祖宗,畢竟,大元朝若不是因為日本“神風庇佑”,就滅掉日本了。
此番話,多少有些“酸酸”的味道。
可是,按照當時的民族情緒,大元也是“韃虜”啊!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大元曾出兵征伐日本,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有此意。如果那些留日學生知道這段歷史,定然會“神往於大明”了。
朱元璋欲征伐日本,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1368年,朱元璋錘翻了元朝之後,正式建立大明。
按照中國曆代王朝的傳統,新王朝建立之後,就需要向周邊各國派出使臣。一來,向友邦宣揚新王朝建立;二來,希望(強迫)友邦認可新王朝的合法性;三來,前朝的貢品,就由我朝代收了。
於是,朱元璋先後向安南、占城、高麗、日本等國家派遣使臣。除了日本國之外(不僅沒有朝貢,還將朱元璋派來的使臣殺了),其他國家紛紛向朱元璋表示祝賀,並向大明朝貢。
朱元璋非常詫異:小小倭奴,竟敢如此目中無人?
不過,考慮到元朝征討日本導致兩國翻臉,日本國內又處於南北分裂狀態,朱元璋便原諒了日本國的無禮,反而繼續向日本派遣使臣,要求他們納貢稱臣。
洪武四年,即1372年,日本國南朝的懷良親王遣使來華,向朱元璋奉表稱臣納貢。
按照明朝的朝貢規矩,番邦小國來華朝貢,就得按照大明的規矩來。可是,懷良親王派遣的使臣,對此非常怠慢,致使朱元璋龍顏不悦。
秉承“友好互助”的原則,朱元璋並未當場發作,而是選擇隱忍。
朱元璋的隱忍,並非無條件。
洪武初年,國內形勢非常不容樂觀,北元政權隨時有可能南下,西南諸地仍未統一,張士誠的殘餘勢力不斷騷擾邊疆,倭寇在中國沿海地區活動頻繁。
這些“不容樂觀”的勢力,除了倭寇可以通過談判來解決,其他都需要硬實力去拼。
因此,朱元璋沒有砍了這個無禮的日本使臣,實則有求於人,朱元璋對日本國的要求很簡單——管好你們的人,別讓他們來我國騷擾。時人記載:
“尋有島民,逾海作寇,數犯邊滷,多掠子女。皇帝一欲通兩家之好,悉置而不問,但令自禁之。”
翻譯過來就是:你們日本國經常有島民,不當良民當倭寇,來犯大明邊界……這些以前的舊事,皇帝就不予追究了,希望你們能夠自己禁止倭寇。
懷良親王倒是想如朱元璋之願,可是,實在是能力不濟啊!
要知道,日本當時正處於南北朝動亂,這些倭寇,恰是因在國內混不下去了,才鋌而走險當倭寇。懷良親王連北朝的威脅都無法解決,哪裏有心情解決倭寇?
於是,此事不了了之。
懷良親王雖然不想管此事,朱元璋可是在時時等日本的回話。等來等去,毛也沒有等來,朱元璋大怒,當即下了一道詔書:
“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
誘降不成,朱元璋惱羞成怒,轉而威脅日本人——
爾等倭寇,如果一意孤行去做寇盜,就別怪我老朱對你們不客氣了!到時候,老朱我將命令大明海軍揚帆起航,踏平你們倭國,幫了你們的倭奴國王,幫你們實現統一。
這道詔書下了之後,朱元璋就命令修造巨船,準備攻打日本。
朱元璋的謀臣劉伯温一聽,皇帝這是要來真的了?當時就慌了,連忙冒死給朱元璋上政治課,説:“我大明北方未定、西南猶亂,東南待安,賊人未絕。倭寇雖之事,可緩緩而圖之。”
朱元璋馬上得天下,豈不知劉伯温言外之意?這是在將老朱的軍啊!
劉伯温一言一字,都如針一般刺在朱元璋的心坎。可是,君無戲言,朱元璋身為皇帝,他也是要面子的呀!聖旨已然下達,怎麼能隨隨便便就收回呢?
幸而,懷良親王在此時派遣使臣來中國,又是進貢,又是奉表稱臣,還向朱元璋下了一個空頭承諾:“嚴懲國內倭寇。”之所以是空頭承諾,懷良親王嘴上説要懲治倭寇,卻從未實際行動。
朱元璋看到日本人如此識趣,也就沒再提發兵日本的事情了。
不過,日本雖然奉表稱臣了,可始終對大明不誠,朱元璋對日本也沒好臉色,有事沒事兒就派遣使者過去,嚇唬他們一頓。比如,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這樣寫道:
“今彼國邇年以來自誇強盛,縱民為盜,賊害鄰邦,必欲較勝負見是非者歟?辨強弱者歟?至意至日,將軍審之。”
意思是説:你們這些倭寇,還敢縱容倭寇犯我中華?是不是皮癢了,想讓我大明國的軍隊給你撓撓?希望你們仔細想想,別到時候後悔!
日本那邊兒呢,心裏清的跟明鏡似的,情知明國不敢發兵,那還不可勁兒回懟?不過,這些都是後話……明朝最後一任宰相胡惟庸之死,其中有一條重罪就是通倭。
可見,朱元璋對倭國,非常的憤恨,卻又無可奈何。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