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創辦的河仁慈善基金會計劃出資100億元籌建福耀科技大學的新聞引發了社會關注。快人快語的曹德旺歷來是話題焦點人物,此次公眾更關心的是,一個民辦企業為何要投入巨資來做一項公辦事業。
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放在中國勞動力市場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來理解。改革開放以來,得益於土地、勞動力和環境成本相對低廉的比較優勢,通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並融入全球生產網絡,中國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增長,中國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工廠”。然而在製造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之時,中國勞動力市場卻在2012年越過劉易斯拐點,勞動力供求關係發生了逆轉,結構性的勞動力短缺成為常態,企業招工難的困境日益突出,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自然成為包括福耀在內的眾多製造企業的選擇。
為了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很多企業紛紛選擇智能化生產,通過自動化設備的引入、生產線的改造以及大量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來減少對勞動力需求的過度依賴,沿海不少地區已經實現了全部自動化的“無人工廠”和“黑燈工廠”,24小時不停歇。然而自動化的升級並不意味着勞動者的消失,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生產角色來出現。車間工作內容從流水線生產逐步轉變為機器人編程、自動化設備的操作和維護、生產線的佈局和設計等,車間人員構成逐步轉變為編程工程師、電器工程師、機械設計工程師以及懂得設備維護和修理的技術工人,對工人的多崗位綜合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2019年對珠三角產業工人隊伍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在上馬自動化設備或工業機器人的企業中,對一線普工需求大幅減少,而對機器設備操作維護人員、專業技術研發人員的需求卻大量增加,並對企業管理人員的生產管理能力和工人的工作素養要求更高了。
這些高端製造業人才從哪兒來,自然就成為產業轉型升級面前的難題,也是橫亙在福耀心頭的痛點。從訪談中也可以得知,製造業高端人才很少有學校供給,而福耀自己辛苦培養起來的高級工程師,正面臨不斷被其他企業挖角的風險。這種現象持續的後果,則是企業失去自己去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動機,而寧願“搭便車”,最終將惡化整個行業發展環境。我認為這才是曹德旺要投資設立福耀科技大學的深層次原因,這不僅體現為福耀作為製造業頭部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推動行業規範的雄心,另一方面也給本應是製造業人才培養主渠道的職業教育體制帶來思考。
曹德旺推崇的德國“雙元制”教育本質是職業教育,正是其強化校企合作的模式源源不斷地培養了大批製造業高技能人才,使得德國成為世界一流的製造業強國。然而我國的教育體制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根深蒂固,這體現在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上的深度分化。學生們更願意進入大學努力成為寫字樓中的“白領”,而不願意進入工廠成為“藍領”。職業院校的學生多是普通教育分流後的失敗者,學業基礎薄弱,即便學業優異的職校學生,在完成職業教育之後,則多會轉向普通高等教育,再次進入大學生羣體。職業學校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往往偏好財會、企業管理之類的熱門專業,對於就業前景好的數控、模具等技術技能類專業並不熱衷。校企合作也往往流於形式,甚至畸形發展,不少職業學校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輸送給企業,滿足企業的彈性化用工需求,但學生在企業的工作崗位往往與所學專業相去甚遠,其工作毫無技術含量,因而難以在實習中學習技術,實現技能提升。
正因為如此,曹德旺給福耀科技大學的定位中強調要錯位辦學,一方面科技大學是高等教育主力軍中的一員,這可以保證生源質量,另一方面科技大學開辦的是製造業急需的學科和專業,而不是金融、企管等“白領”學科,專業學生最終還是要回到製造業中去,併成為工廠的“領軍人物”。
曹德旺的探索呼應了正在拉開帷幕的中國職業教育體制改革。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也被稱為“職教二十條”。方案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並要求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型轉變。今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將主要定位在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同時獨立學院轉設也要嚮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這些“職業大學”的招生計劃要向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傾斜,啓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1+X證書)制度試點,大力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最終提高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和複合型人才培養比重。可以看出,這些做法與曹德旺訪談中對於福耀科技大學運行的想法不謀而合。實際上,國家層面已經看到製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人才短缺難題,併力圖通過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式來推動解決,以支撐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堅實邁進。
當然,這條路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尤其需要社會的呼應和支持,更需要校企合作機制的改革深化。近年來儘管國家大力倡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但是“校熱企不熱”,由於企業辦學主體地位不明確,責權利不對等,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多種原因,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始終缺乏熱情和動力,學校和企業之間因而難以形成持久的、制度化的深度合作關係,這成為製造業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主要制度性障礙。此次曹德旺發起設立福耀科技大學依然是公辦身份,在其未來治理結構中如何進行創新和變革,在企業家意願和教育培養行政之間取得平衡,在培養製造業高端技能人才方面取得實效,以吸引和激發企業以及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職業教育的熱情和信心,可能將是該校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社會大眾無需驚歎於100億數量之多,在培養製造業人才的重任面前,100億隻是杯水車薪。但100億應該是一個撬棍,希望可以撬動福耀科技大學探索出一條校企合作的新路子,為中國的職業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注入新活力,使中國社會可以湧現出更多的福耀科技大學。
□聞效儀(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動關係與人力資源學院院長、教授)
新京報貝殼財經編輯 趙澤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