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在中國,舉世聞名的數學家除了華羅庚和他的學生陳景潤,還有另一位院士王元,同樣是華羅庚的學生,他的身上卻更富有傳奇色彩。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1930年,王元出生在戰爭時期的浙江,父親曾是舊中國中央研究院(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科學院)的辦公廳主任,可動盪的時局並沒有讓這個“官二代”享受到多麼正統的教育。在王元8歲的時候,舉家前往重慶,説是遷移,實際上就是逃亡。但對於王元的父親來説,能讓小王元就讀一個郊區的鄉村小學,就算是能夠穩定下來了。
國仇家恨,那段日子對大人來講是痛徹心扉的傷,是對生活奔波顛沛流離的痛。但對孩子來講,一切彷彿沒有什麼變化。上了小學的王元跟普通的小孩沒什麼兩樣,喜歡到處玩耍。小河邊的魚、田邊的螃蟹,終歸是比書本上的字有意思。小王元沒事就喜歡跑到户外打魚摸蝦。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他還有三樣最珍愛的物品:一把拉了多年的小提琴,一盒快用光的馬利牌水彩和一套殘缺不全的《紅樓夢》,沒事就喜歡拉幾首曲子,也喜歡畫上幾幅水彩畫,或是埋首讀《紅樓夢》,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如此多的愛好和玩耍必然會佔據很多學習時間,所以老師佈置的物理、化學等家庭作業,王元一般都會靠抄別人的作業來完成。如果遇到考試,“沒有時間”學習的王元自然成績不高,還會有零蛋的時候,成了班級裏的“問題差生”。
就是這樣的王元,沒有展現出過人的天賦,也看不出他比別的孩子好在哪裏。非要説他的優點,那應該就是他比別的孩子多了些許的好奇心,對一切都充滿好奇與想象。
就這樣,自由自在的日子直到高中畢業。雖然王元也曾在考試之前臨陣磨槍的好好學習,但是多年的散漫學習,也僅夠讓他的成績勉強及格畢業。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戰爭結束後,王元也隨着家人重新回到南京。年輕的王元為了能有一個好的前程,決心報考大學繼續學業。可他接連報考了幾所大學,都因為成績太差沒有被錄取,更是與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失之交臂。
1948年,已經18歲的王元終於考上了一所並不知名的省內私立大學——英士大學數學系學習。但是幸運的人生彷彿總會有機會出現,兩年後,英士大學竟然並進浙江大學,幸運的王元終於能夠進入浙江大學數學系學習了。
愛因斯坦説過:
“我認為對於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到了浙江大學後,王元彷彿換了一個人,把自己曾經愛好的音樂、文藝、娛樂等全部“戒掉”,一門心思的扎到數學中。
也許是真的發現了數學的趣味和自己的熱愛,也許也是帶了點些許的“天分”,在王元下定決心專攻數學後,竟然一下子就成了系裏的尖子生。他的專注與對數學的思維方式吸引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和陳建功的注意,便把他推薦給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華羅庚那裏深造。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1953年,23歲的王元來到華羅庚成立的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懷着對數學的熱情,他很快成了班中的積極分子。那個時候,很多數學家都想攀爬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峯,當時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就是在1940年蘇聯數學家布赫夕太勃證明的“4+4”。初出茅廬的王元也想登上這座全世界數學家都想攀登的高峯,在日以繼夜的努力下,終於研究出了新方法,並在1956年,年僅26歲的王元,終於成功的證明了(3,4)。
而後,開掛的王元又先後證明了(3,3)、(2,3)、(1,4),將中國的研究成果推進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他研究的成果頻繁被國內外相關文獻引用,王元的名字,響徹世界。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35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學家的開掛人生從抄人作業的差生,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大難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