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安石辛苦打來的30萬平方公里國土,卻被司馬光放棄了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經典

從1069年開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宰相王安石啓動了一系列變法措施。

由於這場變法的主導者是王安石,人稱“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為了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從而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其中,在軍事上採取了著名的“熙河開邊”行動,向西夏主動發起進攻,攻佔熙河地區,切斷西夏與吐蕃之間的聯繫,不斷壓迫西夏的生存空間,直至其消滅,達到統一西北邊疆的戰略目的。

北宋為什麼要打西夏呢?

簡而言之,在北宋的幾個鄰居里,西夏最該打。

在北方,有強大的遼國。遼國是北宋最惹不起的鄰居,雙方又在1005年簽訂了《檀淵之盟》,長達半個多世紀沒有發生戰爭,北宋壓根不想去惹事生非。

在西方,有不容小覷的吐蕃。吐蕃的國土面積不小,絕大多數地方是高原寒冷地區,中原王朝軍隊與吐蕃作戰,吃虧不小,北宋不願意重蹈覆轍。

在西南方,有默默無聞的大理國。大理國在唐朝時叫南詔,讓唐朝軍隊吃夠了苦頭。北宋沒事兒不會去惹它。更何況大理國離北宋太遠,沒有北宋的核心利益,對北宋態度很好,還多次派使臣來誠心誠意地進貢,北宋軍隊也捨不得打它。

西夏最初一直臣服於中原王朝。但在北宋初期,西夏逐步崛起,成為了北宋的心頭大患。西夏不斷在邊境地區向北宋挑戰,並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中數次擊敗宋軍。

1067年,西夏李諒祚誘殺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的宋軍將領,使得舊仇未了,又添新恨。

當年底,李諒祚暴病身亡,他7歲的長子李秉常繼位,由其母梁太后執政,梁太后的弟弟梁乙埋被提拔為宰相,執掌大權。西夏政局陷於動盪不安。對於要報一箭之仇的北宋來説,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北宋要實施“熙河開邊”行動,必須有一名能征善戰的大將。誰能擔當重任?

這樣的大將,自己找上門來了。

1068年,建昌軍司理參軍王韶向宋神宗上《平戎策》3篇,提出“收復河湟,招撫羌族,孤立西夏”方略。這個方略的提出,與宋神宗、王安石的想法不謀而同。宋神宗隨即任命王韶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全面主持“熙河開邊”行動。

王韶本是進士出身,如今投筆從戎,加入到“熙河開邊”行動中來,大有漢唐文人從軍報國的氣概。

“熙河開邊”的主要目標是西夏,沒想到吐蕃卻首先坐不住。1071年,吐蕃出動大軍,直逼狄道城(今甘肅省臨洮縣)。為了打擊吐蕃的囂張氣焰,王韶親自披掛上陣,鼓舞士氣,打敗了吐蕃軍隊及其援軍,攻佔了武勝軍,改名為熙州。

這是北宋自趙光義攻打遼國失敗以來,少有的一次開疆拓土。

1073年春天,王韶再次率領大軍,轉戰於熙河地區,多次打敗吐蕃、西夏軍隊,攻佔了河州、洮州、岷州、迭州、宕州5州,繳獲了大批戰馬。

就這樣,經過3年時間,王韶一共獲取了熙河地區6個州,為北宋圈佔了30萬平方公里國土。北宋命令王韶為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經營熙河地區。王韶在熙河地區設立市易司,允許各種民眾開展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受到了熱烈歡迎。北宋也可以通過邊境貿易,購買一直非常緊缺的戰馬等戰略物資,受益匪淺。被西夏隔斷多年的絲綢之路,得到了重新開通。

北宋在熙河地區的出現,極大地壓縮了西夏和吐蕃的生存空間。

1074年,在朝野的不斷反對下,宋神宗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這意味着,轟動一時的“王安石變法”黯然下場。雖然後來王安石再次被宋神宗任命為宰相,但由於變法措施得不到宋神宗的支持,被迫辭職。

1085年,宋神宗病逝,年僅10歲的趙煦繼位,是為宋哲宗。宋哲宗年紀尚幼,不能執政,由高太后垂簾聽政。

高太后啓用了司馬光,全面廢除了新法。司馬光與王安石針鋒相對:凡是王安石支持的,他都反對;凡是王安石反對的,他都支持。在這樣的理念下,司馬光很快就下令停止了“熙河開邊”行動。王安石辛辛苦苦打下來的熙河地區,又陸續被西夏、吐蕃佔領。

司馬光清正廉潔,温良謙恭,剛正不阿,在個人操守上毫無可挑剔的地方,也是青史留名的一代名臣。但是,他的思想過於保守,一生致力於反對王安石變法,特別是廢除“熙河開邊”之舉,令親者痛、仇者快,實在是一件頗為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