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孩子是否聰明,唯一的評判標準是學習成績,誰家孩子成績好,就説人家孩子好聰明,而成績差的孩子,常常被家長罵笨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笨鳥還不知道先飛?慢慢成了習慣,孩子也在心裏認定自己很笨,有一種自卑的心理,偶爾考得好了,也覺得是撞了大運,但有一個孩子,被父母這樣評價時,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父母看了無法反駁。
一個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父母罵他笨鳥,於是他寫了一篇作文來回懟,內容簡直笑噴了:
孩子説,這個世界上有三種鳥,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的。家長問,那第三種呢?孩子説,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裏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哈哈哈,誰説這個孩子笨的?當父母説自己笨的時候,孩子沒有反駁,反而是給父母打了個比喻,拐着彎地告訴父母,你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讓我去完成?這不是強人所難嗎?孩子還間接表達了自己的情緒,“這種最討厭”,這樣的父母最討孩子的厭,不知道好好鼓勵孩子,反而出言奚落,不得不説,這個孩子的情商太高了,也太聰明瞭。
學習成績跟智商有直接的關係嗎?答案可能出乎意料
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測智商,用來檢測孩子到底笨不笨,關於智商,也的確有數據和層次的劃分,比如在100-115的屬於正常智商,超過130的屬於智力超常,達到160的屬於天才,低於90的則是智力低下的孩子,那麼我們的孩子處於什麼階段呢?
我國曾經對青少年人羣做過智商方面的統計,報告顯示,智商低於90或者高於130的孩子,僅佔所有學生的2%,大部分的孩子智商都在100-115之間,可見一個班級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為什麼成績卻有好有壞呢?這也從側面説明了成績跟智商沒有必然的聯繫,而是跟這些因素有關係。
家庭環境的薰陶
近年來高考狀元大都出自三種家庭,一種是教師家庭,一種是公務員家庭,還有一種是中產階級的家庭,這三種家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能夠重視孩子的學習,並且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試想,一對進門就手機不離手的父母,和一對進門就看書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都不能做到剋制自己,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那麼憑什麼要求孩子進門就寫作業,自覺地去學習呢?父母愛閲讀,愛思考,才能薰陶孩子好的學習習慣,這是環環相扣的,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愛看手機愛玩電腦,父母也需要反思自己呢。
孩子的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孩子熱愛學習,才能在枯燥的學習中慢慢提高成績,相反,看到書本就厭煩,坐不住的孩子,永遠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這也是要慢慢培養的,父母最忌諱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孩子進步了就要表揚,不應該拿他跟優秀的孩子作比較,而是要縱向比較,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優秀,就是好的,另外,也不應該逼着孩子去學習,如果能把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孩子自覺自願地去學習,他的成績才能長遠地提高。
學習習慣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好的語言習慣,鼓勵孩子多開口,多表達,這是在培養孩子的語言邏輯能力,等到他稍大一些,要培養孩子好的閲讀習慣,比如每天晚上讀繪本,讓孩子領悟圖片的內容後,父母再進行領讀,等上了學,還要培養孩子以學習為主的習慣,進了門先寫作業,然後再幹別的,上課要專心聽講,寫作業的時候要認真等,這些都是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孩子變得自律,學習也就變得輕鬆了。
另外,學習好的孩子,還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比如建立錯題筆記,對錯題進行加強訓練等,總之,孩子的學習成績跟智商並不能直接掛鈎,父母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一味地打壓,毀掉的是他的自信和探索欲,還有他的潛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