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疆域囊括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為何沒搞定伊朗高原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經典

萬水千山總是情,點點關注行不行,小編在此先拜謝啦。
遇到你是我的幸運,希望我能給你幫助,我是[名字],歡迎大家。
01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公元1453年,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統帥下,超過二十萬的奧斯曼土耳其遠征軍包圍了拜占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經過慘烈的激戰,一部分奧斯曼精鋭突入城中,殺散希臘人殘軍,接應主力入城,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死於巷戰,帝國覆亡,而奧斯曼土耳其,則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新的政治中心——伊斯坦布爾。
此時,奧斯曼的軍隊已經遍佈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與敍利亞平原等地區,經過百年的奮戰,當蘇里曼一世在位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的聲威達到巔峯,西起多瑙河,東至兩河流域,都是他們的天下。
可是,與奧斯曼土耳其同屬於伊斯蘭世界的伊朗高原,卻始終保持着獨立的狀態,未像阿拉伯帝國時代那樣,被中東地區崛起的帝國收入囊中,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説奧斯曼土耳其的戰鬥力還不夠強嗎?
其實,造成奧斯曼土耳其無緣於控制伊朗高原的原因有很多,絕非其勢力不如後者,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略重心和地理環境的束縛等因素,有着很大的關係。
02塞利姆一世縱虎歸山
早在奧斯曼土耳其的塞利姆一世在位的時候,他就急於通過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內部對於其政變奪權的不滿。而伊朗高原的薩法維王朝,正成了其用兵的主要對象之一。薩法維王朝起自薩法維教團(活動區域為今天伊朗北部),他們利用帖木兒帝國瓦解的混亂,先後討平了伊朗高原其他的割據勢力,取得了這一地區的主導權。
薩法維王朝高層野心不小,他們以伊斯蘭教中的什葉派為國教,刻意標榜自己的獨立地位,同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區域內的遜尼派教義存在不小的差距,水火不同爐。在這之外,薩法維王朝頻繁的慫恿安納托利亞以東的突厥部落騷擾奧斯曼土耳其後方,這也讓剛繼位沒多久的奧斯曼蘇丹——塞利姆一世感到如芒在背。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公元1514年春,塞利姆一世從小亞細亞前線抽身而出,動員超過十萬大軍東征,直撲薩法維王朝的國都大不里士,試圖征服伊朗高原。
此時,薩法維王朝的君主伊斯瑪儀也感到了對方來者不善,所以一面堅壁清野,派小股騎兵騷擾奧斯曼的東征軍團,以遲滯其推進速度,給自己準備贏得時間。另一方面則在凡湖東北角的查爾迪蘭地區埋伏下重兵,其中多數為驍勇善戰的重騎兵。伊斯瑪儀寄望於騎兵集團衝鋒,將孤軍深入的奧斯曼軍團分割包圍,予以殲滅。
伊斯瑪儀的設想實現了一部分,在東征的過程中,不少奧斯曼官兵對賽利姆一世的戰略感到無法理解,甚至發動兵變,要求返回小亞細亞,遭到了蘇丹的強力鎮壓。隨着戰線的拉長,塞利姆一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軍隊來保衞沿途補給線,自己則繼續領軍搜索薩法維王朝的主力進行決戰。終於,在8月中下旬,蘇丹的遠征軍與伊斯瑪儀的騎兵在凡湖一帶的查爾迪蘭相遇。
查爾迪蘭為河谷地帶,地勢平坦,但是相比於其他平原,空間相對狹窄,不利於騎兵軍團的展開,所以當蘇丹發現對方早有防備後,連忙命令己方部隊收縮防線,然後將之前與基督教王國作戰中獲得的火炮與滑膛槍集中到陣中央,掩護己方騎兵的進退。
薩法維王朝的騎兵早已蓄勢待發,他們試圖藉助對方立足未穩,來沖垮蘇丹的軍陣。因此,就在8月23日,薩法維的精鋭騎士由兩翼撲來,對奧斯曼軍隊形成了半包圍之勢,奧斯曼的前沿部隊接戰不利,許多人被對方輕易殺死,其餘或逃離戰場,或臨陣倒戈,局勢對奧斯曼方面非常不利,很快,薩法維王朝的騎兵就殺到了跟前,勝負似乎已見分曉了。
可是,伊斯瑪儀高興地過早了,也就在此時,塞利姆一世動用了他的禁衞軍,這些步兵利用手中的火炮和滑膛槍瘋狂掃射衝到眼前的敵方騎兵,及時遏制住了對方騎兵的攻勢,緊接着,奧斯曼方面的步騎兵主力,在火炮掩護下開始投入反衝鋒。
一度控制戰場主動權的薩法維王朝軍團遭遇對手反撲,瞬間大亂,紛紛潰敗,而塞利姆一世則趁機攻入薩法維王朝的都城、阿塞拜疆重鎮大不里士,俘獲了大批工匠與伊斯瑪儀的一個妃子。
對於勝利者來説,頗為遺憾的是,由於奧斯曼軍團忙於分配戰利品,又不熟悉附近地形,拒絕了統帥塞利姆一世繼續追擊的命令。這便讓伊斯瑪儀在親兵護衞下,得以順利逃入山區,重新積蓄實力,尋找時機東山再起。
更讓塞利姆感到失望的是,與他“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目標相反,奧斯曼官兵不但毫無擴大戰果的念頭,反而要求回到安納托利亞以西的大本營過冬。蘇丹內心雖然不滿,但迫於壓力,只得宣佈收兵東返,而後則將主要精力放在攻打北非的馬木路克王朝和東歐國家身上,經歷失敗挫折的伊斯瑪儀勉強躲過一劫,而他的存在,很快就向擴張中的奧斯曼帝國證明了,查爾迪蘭會戰的結果根本無足輕重。
在奧斯曼方面退兵後,伊斯瑪儀很快重新擴充了自己的軍團,並且繼續活躍於伊朗高原,順便驅逐奧斯曼帝國的守軍,收復了之前丟失的都城大不里士。
毫無疑問,查爾迪蘭之戰的勝利者是奧斯曼蘇丹,但是這場戰役除了讓他獲得大量金銀財富與暫時削弱對方的騎兵部隊外,對伊斯瑪儀的帝國幾乎沒有任何影響。我們還可以發現,這次長途奔襲已經讓習慣了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以西征戰的奧斯曼陸軍精鋭感到厭倦,而殺死大量本與自己信仰相同的薩法維戰士,更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思想負擔。所以無論塞利姆一世如何雄才大略,富有領導魅力,都無法扭轉部下拒絕繼續作戰的事實。
而對於擴張中的奧斯曼土耳其來説,此舉無異於是縱虎歸山,此後薩法維王朝在伊朗高原繼續推行區別於遜尼派的什葉派宗教理念和行為規範,製造意識形態的差異來抵制奧斯曼的影響,同時重整戰備。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卧薪嚐膽,在阿巴斯一世在位時期,薩法維王朝在歐洲軍事顧問的協助下,裝備了自己的火炮部隊,雄心勃勃的君主利用他們向周圍的遊牧部落擴張,對奧斯曼土耳其的東部邊境也構成了不小的威脅。
03奧斯曼帝國深陷歐洲戰爭泥潭
當然,讓薩法維王朝能夠延續統治的,不僅有塞利姆一世的疏忽與伊斯瑪儀後代的重整旗鼓,還有薩法維王朝高層靈活務實的外交策略。奧斯曼帝國在蘇里曼一世當政期間,曾又兩度發動對薩法維王朝的征服戰爭,結果皆因為對方的迴避與游擊戰牽制,導致蘇丹無功而返。所以自此以後,伊斯坦布爾的高層改變策略,由東西並進到全力奪取對地中海的控制權。
奧斯曼蘇丹在巴爾幹半島重鎮貝爾格萊德建立了大本營,多次發兵維也納,這讓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波蘭-立陶宛等)異常恐懼,因為法國此時已經與奧斯曼結盟,共同夾擊神聖羅馬帝國,外部局勢非常緊張。所以維也納方面除集中兵力與奧斯曼軍團圍繞東歐展開拉鋸戰外,也努力尋找新的盟友,來牽制穆斯林軍團的鐵蹄。而薩法維王朝,很快就成為了其致力於結交的對象之一。
薩法維王朝獨力難以抵擋奧斯曼的騎兵和新軍,但哈布斯堡家族拋出的橄欖枝,無疑正中下懷。因為與歐洲王國的政治合作,正可以減輕奧斯曼帝國東征給自己造成的壓力,從而為伊朗高原的政治獨立增加一個雙保險。經過接洽,雙方很快就結為盟友,與法國和奧斯曼土耳其進行作戰。
於是,在地中海世界,很快出現了基督教國家與伊斯蘭教國家結盟對抗另一個基督教國家和伊斯蘭教國家的奇觀,這在十字軍東征的時代是無法想象的。
薩法維王朝積極地外交策略與富有彈性的防禦作戰,讓奧斯曼土耳其深陷歐洲的戰爭泥潭,公元1571年,奧斯曼的海軍主力在勒班陀海戰中,被以西班牙為首的基督教國家聯合艦隊殲滅,從此喪失在地中海的制海權,公元1683年,大維齊爾率領的奧斯曼土耳其遠征軍折戟維也納城下,從此再未能接近這座中東歐名城。恰在此時,帝國內部的行省獨立傾向日趨明顯,奧斯曼帝國已經處在全面危機到來的前夜,自然更不可能組織征討伊朗高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了。
(維也納之戰)
不過,亦需要看到的是,薩法維王朝君主阿巴斯一世病逝後,王室內部陷入權力鬥爭,而北方的沙皇俄國、南方的莫卧兒帝國也紛紛染指薩法維王朝的邊境,奧斯曼土耳其也藉助這個機會奪取了伊拉克的首府巴格達,所以奧斯曼方面固然無力進攻伊朗高原,而薩法維王朝,同樣不能把自己的實力擴張到地中海東岸,雙方圍繞兩河流域的僵持局面逐漸形成,直到一戰來臨。至於薩法維王室對於伊朗高原施加的宗教文化影響,則延續至今。
參考文獻:
(英)卡羅琳芬克爾《奧斯曼帝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英)尤金羅根《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悉納阿克欣《土耳其的崛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