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言教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對於多數孩子來講,認真學習、考入知名學府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
畢竟名校畢業生不但在人才市場上佔據優勢。
而且今後還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如果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所作為,前途更是一片光明。
可惜很多孩子小時候並不明白讀書的重要性。
不愛學習也不愛看書,甚至會因逆反心理作怪專門與老師、家長對着幹。
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雖然一紙學歷無法證明一個人的能力如何,但學歷畢竟是一塊有用的敲門磚。
而讀書更是能讓人時時刻刻得到知識的滋養,精神世界會變得更加充實。
因此希望每位孩子都能養成讀書的習慣。
愛上讀書,從優質書籍中汲取更多營養。
長大後不僅可以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還能成為祖國的建設者,不負這些年的寒窗苦讀。
在2018年高考,浙江女孩張楚衣以718分的高分摘得理科狀元,順利被清華錄取。
狀元年年有,但能像張楚衣一樣理綜滿分的狀元卻寥寥無幾。
張楚衣的高考成績的確讓人汗顏。
語文131分、數學147分、英語140分、物理化均100分。
沒有偏科,也沒有弱科。
可見張楚衣的學習能力的確強於大多數學生。
這未免讓人有些疑惑:為什麼張楚衣的學習能力“遙遙領先”於同齡人?
嗜書如命,熱愛閲讀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同。
張楚衣的父母並不是高精尖知識分子,父親是一名生意人,母親是一名初中老師。
張楚衣的家庭條件其實並不出眾。
不過在張楚衣的父母看來,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
所以他們想趁着女兒年齡小、功課少,帶着她多多旅行。
在旅行的過程中使得張楚衣開闊了眼界。
可是讓父母沒有想到的是,比起行萬里路,張楚衣更熱衷於讀萬卷書。
她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拿來看書了,真可謂是嗜書如命,閲讀量遠超同齡人。
但父母並不想讓張楚衣如此喜歡讀書,甚至一度禁止張楚衣看書。
其實父母也有苦衷。
由於讀書過度,再加上張楚衣還喜歡在被窩裏看書,所以小學二年級時就已經近視了。
看着女兒嚴重下降的視力,父母憂心忡忡,才決定禁止女兒看書。
張楚衣早已把看書當作人生的一大樂事。
父母越不讓她看書,她對讀書的興趣就越高。
也正是因為張楚衣從小飽讀詩書,各個領域的書籍都有所涉獵。
因此她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知識面也很廣,邏輯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都高出同年級同學一大截。
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質的提升,而這一切都多虧了閲讀。
愛讀書,但並非書呆子
現如今“人人談書呆子色變”早已不是怪象。
畢竟高分低能的高材生越來越多,空有一肚子學問卻沒有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
只會照本宣科,就算博士畢業也難有作為。
可張楚衣雖然愛讀書,卻並非書呆子。
她是因為喜歡讀書,而並非為了完成任務讀書。
張楚衣喜歡彈鋼琴,也喜歡畫畫,對學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也相當有興趣,是班裏的積極分子。
性格開朗又熱情的張楚衣也是學校裏的名人。
更關鍵的是,張楚衣的學習方法也相當有個人特色。
與同學們不同,她不喜歡刷題,更不喜歡一遍又一遍地背誦枯燥無聊的知識點。
在大多數人看來,高考試題中的理科題型基本都是固定。
只要多做題就能形成定式思維,更好地把握高考考點,從而考取高分。
不過這種學習方法在張楚衣看來實在“太蠢了”。
比起一味的刷題,張楚衣更喜歡攻克難題。
甚至還會自己給自己出題做,用這種方式檢測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後查缺補漏。
只要已確認自己掌握了該知識點,除了必要的做題鞏固之外,張楚衣絕對不會在舊知識上浪費一秒鐘。
她更多地是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學習新知識,閲讀更多課外書。
也正是因為張楚衣從小飽讀中文、英文書籍,所以她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別強。
英語詞彙量高中時就已經達到了6級水準。
高考題對於她而言不過是小兒科,能夠考取高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難能可貴的是,雖説張楚衣現如今已經進入了理想的學府深造。
她依舊沒有停止閲讀,更沒有改變自己讀課外書的習慣。
少女未來可期!
讀書對每位孩子而言都是至關重要。
正如高爾基所説的那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只有多多閲讀,才能涉獵更多有用的知識,對各個領域的學問都有所瞭解,從而成為一個博學的人。
反觀現在,多數孩子的心都十分浮躁。
一味追求物慾的社會大環境難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加之年齡尚小的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弱,更是會逐漸引着他們走入歧途。
看着越來越多的孩子把當明星、當網紅視為自己的理想,把賺大錢、嫁豪門、娶豪門作為畢生追求。
不僅是家長,就連局外人都未免感到心寒。
不知這些孩子扭曲的三觀是否能得到糾正,也不知孩子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並非通過投機取巧登上“人生巔峯”。
讀書使人明志。
由於現在正處於特殊時期,外出旅遊都有不便。
所以各位家長不妨把行萬里路變成讀萬卷書。
多給孩子準備一些適合現年齡階段閲讀的書籍,抽時間陪孩子一起閲讀,慢慢讓孩子養成閲讀的習慣。
也只有這樣做,孩子才能知道自己此前的想法有多麼荒唐,眼界有多麼狹窄。
其實比起給孩子報輔導班、興趣班,讓孩子愛上讀書對他們的成長才是真正有益。
本文內容由【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