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發現歷史:蘇俄地區的華人們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經典

在社交網絡發達之前,海外華人羣體似乎只存在於越洋長途電話的那一端,和每年春節聯歡晚會的祝詞中。海外華人的生活和表達,零散地分佈在每家每户的閒談之中。不過自從社交網絡和即時聊天工具興起後,這種溝通變得越來越密切和頻繁,海外的信息和觀點也逐漸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就比方説最近進入到白熱化的美國大選,在社交網絡上到處都流動着美國華人(一代二代三代移民們)的不同觀點,他們影響着我們對美國的認知,也激發起我們對自身社會現狀的反思。他們的很多觀點和態度,甚至成為了我們國內人的風向標,可以説,海外華人羣體的信息,已經成了大陸社會除了官方信息、民間信息以外,非常重要的一個信息渠道。海外華人的隻言片語、他們經歷的社會事件在我們身邊引發劇烈反響的時間越來越多。

在蘇俄地區(尤其是俄羅斯、中亞)的華人羣體,跟中國有很深的淵源,比起歐美的華人來説,他們在歷史上、經濟上與我們相連的紐帶跟多。但是,這些蘇俄的海外華人,當然也包括華裔俄羅斯人、華裔中亞人,卻很少在新聞中被提起。

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聊一下,那些歷史上蘇俄地區的海外華人。

二、「茶葉大王」劉峻周

1888年,光緒十三年,當時的中國已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門户已被各種外國勢力所打開,跨國貿易非常發達。這一年,沙俄皇家採辦商人康斯坦丁·謝苗諾維奇·波波夫來兩湖地區採購茶葉,結識了劉峻周。5年後的1893年,光緒十九年,在張之洞的首肯下,帶領着十幾名茶葉技工,代表着清政府來到格魯吉亞開設茶葉廠,取名波波夫茶廠。

那一年,劉峻周只有23歲。

劉峻周在黑海邊的格魯吉亞一待就是30多年,他在這裏開創和發展茶葉種植業,培育出了適合當地氣候和土壤的優良品種,並且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金獎。他親手栽培出來的茶葉在整個沙俄無人不知,因此也被稱為「劉茶」。

清朝覆滅之後,這位世界級的茶葉大師依然履行着當時朝廷所委派的命令,不過,這時候已經不是為清政府效力了,而是他作為一箇中國人,在蘇俄地區發展東方的茶葉文化。

1904年列寧和斯大林一起會見了劉峻周,拜訪了他在黑海的茶葉廠。經過這次長談,劉峻周主動提出支持列寧3萬盧布的革命活動經費,並由斯大林親自教給列寧。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列寧仍然惦記着這位老朋友,又再次約見了劉峻周,並準備開辦蘇聯自己的茶廠。

劉峻周以茶葉為機遇,成為了蘇俄早期列寧、斯大林身邊的親密朋友。但即便和領導人有着良好的私交,同時也在當地有着雄厚的產業,劉峻周依然選擇成為一箇中國人,列寧在世時曾經力勸劉加入蘇聯國籍,但是劉拒絕了。即便在1924年底,斯大林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驅逐僑民事件,大批外國僑民被迫離開蘇聯,他也沒有接受斯大林的入籍要求,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中國國籍。

在這一點上,劉峻周堪稱偉大且非常有態度,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也沒有丟掉心底的歸屬感。雖然兒子們都長在格魯吉亞當地,並和當地人通婚,但他依然以一箇中國家長的態度,維繫着家之根本。

劉峻周1925年回到中國,定居在哈爾濱,並於1939年去世,他傳奇的一生也就此落幕。

三、「中亞的陝西回民」東干人

東干人,也是東干族,指遷移到中亞的中國甘肅及陝西回族後裔。1942年蘇聯以「東干」一詞,正式為這支民族命名。該族人認為自己與中國的回族同源,稱呼自己為回族(回回),我們在媒體和網上看到的「東干」其實是外族人對他們的一種稱呼。

東干族人大多分佈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加起來越有12萬人之多。這個規模,比起那些歐美的「海外華人」,更像一個擁有完整移民文化體系的「民族」,但知道、瞭解並對他們感興趣的人,並不多。雖然近年來,在政府層面和主流媒體層面,有了更多的關注,東干人也通過這些渠道向中國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但他們依舊看上去,像一個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外族。

不過,中華之大,華人之廣,東干人是不能忽略的,我也更願意把他們當做中國的「第57個民族」。

我本人之前在中亞工作期間,就去過一些當地的「陝西村」,裏面的老一輩,依然可以説出地道的西北家鄉話,他們管政府叫「衙門」,管官員叫「大人」,把妻子叫「婆姨」。

關於東干人的起源,主要可以看作是中國西北迴民後裔,其祖先遷居中亞過程主要有兩次,此外還包括零零星星去中亞的回民的後裔。

清代乾隆時期,隨着馬鈴薯等美洲農作物在中國種植的推廣、普及化,農業生產力快速提高,中國人口出現膨脹式增長,很多地方出現移民活動,乾隆將居於伊犁河谷的部分回民安置中亞,是東干人的起源。

同治年間,回民的暴亂引發的大規模遷移,完成了東干人的主要構成。拿中亞當地東干人的説法就是,「被左宗棠趕過來的」。

1862年太平軍進襲陝西,曾是太平軍浪潮裏雲南起事舊部的回民領袖、新教創始人直系後裔的馬化龍等人起而響應,導致一場漫長暴亂。這場針對漢人異教徒的暴亂持續了十年多,波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區,戰亂對西北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口損失高達2000萬。

忙於鎮壓太平天國的清廷派不出能幹的將領或軍隊來對付新教派回民暴亂。到1864年,整個西北烽火連天,甘肅、陝西、寧夏和新疆落入了暴亂者之手。當1866年捻軍西路軍突入陝西與回民會師時,威脅加強了。充滿憂慮的朝廷委任左宗棠為陝甘總督,肩負肅清兩省叛匪的特殊使命。

清軍主帥左宗棠平暴剿撫兼用,非常嚴厲。陝西暴軍首領馬化龍的金積堡軍糧盡援絕,馬化龍親赴劉錦棠營中請降。表示願以一人「抵罪」。左宗棠惱恨馬化龍反覆無常,瘋狂殘殺大量無辜,實屬罪大惡極。1871年(同治十年)正月十三日,馬化龍與親屬及暴亂首領共1800餘人被清廷處死。清廷將其頭顱遍示全國各地達10年之久。其子孫幾被剪滅殆盡。陝西上百萬回人,大量被殺,大量被遷走,大量的吃豬肉改回漢族。另一匪首白彥虎逃往新疆。後來左宗棠收復新疆,白彥虎帶領一些人跑到中亞,也是今天一些東干人的祖先。

隨着現在絲綢之路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東干人作為連接中國和中亞的感情紐帶的要素,被越來越多的提出來,各種迴歸陝甘寧地區的尋祖活動也頻發被促成。但對於東干人來説,這些「漢化」進程的推進,是否只是一時的呢?他們是否真的需要重新成為中華的一員呢?

四、如何選擇

1990年,被稱為國內「東干人研究第一人;的陝西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傑在烏茲別克斯坦第一次回訪到一名東干老人。這名老人驚異地問王國傑:你是從大清國來的?左宗棠的人還在不?

這個小故事我一直記得特別清楚,因為那種深植在腦海裏的民族隔離感和對歷史中殺戮的恐懼,説明了有些東西並沒有真正消除。

在面對身份和歸屬感的問題時,有人可以像劉峻周那樣,作為一個一輩子漂泊的人,依舊選擇迴歸。有人可以像那些爭先恐後的移民者那樣,剛上了兩天外教的英語課,就覺得自己不是中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