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值5億美金到2000億美金,Netflix做對了些什麼?
「充電」是創業邦推出的乾貨類欄目,以分享優秀書籍、電影、商業史、管理理論、精彩演講為主題,幫你找到海量信息裏最具價值的思想與內容。
文丨風間海色
編輯丨雨喬
圖片來源丨東方IC
在互聯網領域,中國有BAT、TMD,美國有FAANG(Facebook、Amazon、Apple、Netflix、Google)。
臉書、蘋果、谷歌、亞馬遜大家都很熟悉,只有奈飛(Netflix)一直活在“盜版”裏,廠牌商標經常和“澳門賭場在線發牌”滾動字幕一起出沒。
在2002年奈飛上市時,只有不到5億美金的市值。截至截稿,奈飛市值已經超過2100億美金。
雖然市值距離萬億美元俱樂部還有相當距離,但從上漲倍數來説,奈飛無愧於美國五大科技股的身份,足可以稱得上是地球上最賺錢的股票之一。
2009年,一份名叫《Netflix文化:自由與責任》的PPT,被奈飛創始人哈斯廷斯上傳到了網上,隨後在硅谷瘋傳,不久後閲讀和下載數量就超過了1500萬次。時任Facebook首席運營官的謝麗爾·桑德伯格,將這份PPT稱為 “硅谷最重要的文件”。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本書,就是這份PPT執筆人之一的帕蒂·麥考德,解讀奈飛公司文化構建的《奈飛文化手冊》。
在書中,麥考德將所有內容概括為了“兩個核心,一個支柱,八條準則”。
準則一:只招成年人
不要讓規章制度限制高績效者
説奈飛的文化多麼有顛覆性,我想絕大多數人沒有直觀的概念。但如果我説幾個奈飛公司相當反常理的公司規定,大多數人都可能會目瞪口呆。
比如,奈飛取消了固定休假制度,員工可以在他們自己認為適當的任何時候休假,只需要他們的直系領導商量就行了。
再比如,奈飛取消了報銷制度和差旅政策,員工可以通過自己的合理判斷,來決定怎麼花公司的錢。
這些顛覆性的規章制度,在很多人看來很可能帶來的是災難,但事實是,制度推行前後,奈飛員工的平均休假時長、公司的報銷開支,幾乎都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
這裏隱含了一個前提條件:奈飛認為,他們只會僱傭、獎勵和容忍完全成熟的成年人。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説,自由與責任是並行的,他們珍惜這種自由選擇權,並會為捍衞這種自由,而做出最理性和負責任的選擇。
那麼,當每一個崗位上都是成年人,他們必定希望自由自在地,以他們認為最短時間內可以創造最好成績的方式工作。那麼管理層的猜疑,或那些低效的管理系統和規章制度,只會阻礙和限制員工進行高效工作。
準則二:讓每個人理解公司業務
員工的無知,是管理者的失職
你一定見到過許多企業每每在各種會議上對員工鼓吹:一定要有主人翁意識,要做公司的主人。
但管起員工來,條條框框之細緻複雜,各種各樣信息的藏藏掖掖,卻像是在管理嬰兒。
成年人不需要過度的規章制度來管理,但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溝通,來明確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
“你不需要知道這個,你只要把你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聽上去像不像你小時候問為什麼時,父母敷衍了事“小孩子聽話就好”。
因此,招到成年人,只是第一步;真正把員工當做成年人對待,就是下一個挑戰。
比如,奈飛有一個“新員工大學”,在新員工入職時首先就會向員工全面介紹公司的所有業務環節,包括詳細給出每一個部門的考核指標和成果、定位。
這樣的好處是,通過全面瞭解公司組織架構,員工能夠深刻地理解公司的業務邏輯。
在其中找到自己清晰的定位和目標,明確自身所處的環節,以及所能創造的價值。同時,你也認識了所有的部門主管,在日後的協作中,可以高效對接最合適的同事。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量公司喜歡組織員工做各種假大空培訓,卻極少跟員工分享有關自身架構、戰略、運營和成果的信息。
準則三:絕對坦誠
成年人有能力接受真相
如果説奈飛文化的兩大核心,是“自由與責任”,那麼一大支柱就是“絕對坦誠”。
這種絕對坦誠,包括了對下屬和上級等所有公司同事。這意味着,公司需要創造一個足夠“安全”和“開放”的環境。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人收集員工意見的時候進行匿名調查,大多數人認為,匿名會讓員工更加容易説真話。
但事實上,這背後隱含的一個邏輯是:在這個環境裏,想説真話,必須得匿名才有安全感。這意味着,這家公司其實根本沒有暢所欲言的環境。
辦公室政治之所以令人痛恨,不光是因為它很骯髒,更是因為它很低效。奈飛內部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須公開討論問題,員工之間不論上下級絕對提倡公開批評和麪對面溝通。這是最高效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絕對坦誠幫助人們成長,讓錯誤無法遁形。對於管理者來説,招到成年人,把員工當作成年人對待,同時自己也要做一個成年人。
而成年人有能力接受真相。
準則四:只有事實才能捍衞觀點
公開辯論的公司文化
得益於公開坦誠的言論環境,奈飛形成了熱愛辯論的文化。但麥考德強調,奈飛所發生的所有辯論,最終目的都不是“贏”,而是交換觀點,獲得真知。
這就要求,持任何一種觀點的員工,都需要用完整的邏輯架構和充分的論據來支撐自己提出的意見。
這種要求無形中提高了人們表達意見的門檻,所有意見被提出時首先需要經歷深思熟慮,大幅提高了每一次討論的含金量。
同時,為了不讓辯論的意義跑偏到“輸贏”上面,奈飛會將辯論公開化,並在公開辯論場合,讓雙方交換論點進行辯論,以此來深入理解彼此的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麥考德在這一節特意澄清了“奈飛的數據決定論”。
她表示,數據本身不帶有觀點,只能對觀點進行檢驗。一旦沉迷於數據,就可能將數據變成一個擋箭牌,抵擋本該用主觀判斷做出決定的責任。
準則五:組建你未來需要的團隊
你的成長只能由自己負責
在奈飛,所有團隊管理者被要求自己來招聘本團隊所需要的人才。
如果站在6個月後你想達到的水平,回頭審視你今天的團隊,其中無法達到6個月後要求的人,就應該離開;你想要招聘的人,也應該以6個月後你希望公司達到的水準來衡量。
奈飛不是一家職業生涯管理公司,每一個員工進入奈飛時,都會被告知,你的成長只能由你自己負責。
也因此,奈飛一直相當提倡人才的流動,反覆告訴你:你不必在一家公司待一輩子。
準則六:員工與崗位高度匹配
不是每個崗位都需要愛因斯坦
對於奈飛來説,人才保留不是團隊建設的目標。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實在誤讀這一點,認為奈飛的內部環境過於殘酷。
但事實上,奈飛的主動離職率遠低於美國科技企業平均值,被動離職率則跟平均值基本持平,且奈飛還是美國員工滿意度排名前三的科技公司,比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谷歌、微軟的排名都要高,僅次於亞馬遜。
這種誤讀在於,奈飛的人才流動基準,不是你是否優秀,而是員工是現階段最適合這個崗位的人。奈飛始終強調,離開奈飛,不代表這個人不夠優秀,只是在這個階段,這個人不夠適合奈飛。
麥考德説,招聘是匹配的藝術,不是每個崗位都需要愛因斯坦,但每個崗位都需要最適合的員工。
準則七:按照員工帶來的價值付薪
保持完全薪酬透明
許多管理者在招聘時喜歡給自己定目標。比如有一個CEO就告訴麥考德,因為工作量需要增加,所以他需要再招150個人。
麥考德反問他:你確定不是再招75個人?你可以付給這些人雙倍的薪水。
雖然在前述的章節中,麥考德一直強調,“奈飛從不在招聘時和麪試者討論薪酬”、“成年人最大的激勵是成功而不是金錢”等等諸如此類聽上去就很像在畫餅的論調。
但事實是:奈飛給員工提供世界範圍內最頂尖的薪酬。
為了考量公司是否提供了最有競爭力的薪酬,奈飛甚至鼓勵員工在職期間多去面試,這樣一旦有高價值員工的薪酬和他的價值不匹配,奈飛就能很快進行重估和調整,從而保持對高端人才市場價值的極度敏鋭。
奈飛用這樣的方式,保證不要讓員工在不得不離開時,才獲得他們應得的薪水。
同時奈飛還保持了完全的薪酬透明。
麥考德認為,密薪制所擔心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因為一開始薪酬的標準就不夠理性,而是更多的建立在老闆對員工的喜好和員工的年資上,而不是建立在對結果的貢獻上。
如果薪酬和其背後的理念是經得起推敲的,那麼公開薪酬理應起到的是激勵作用。
準則八:離開時要好好説再見
離開之後仍然覺得它很偉大
麥考德説:我們都應該做好準備,時不時地換一份工作。
奈飛管理團隊的方式,更像是一種管理職業球隊的方式,在每一個位置找到你所能找到的最適合的人,如果這個人不夠好,或者開始跟不上球隊,就從轉會市場上找另一個更好的人來替代他。
但離開,也要“好聚好散”。
如果大家都是成年人,員工的表現不夠好,及時告訴他,要麼好起來,要麼可以去一家新公司。但切記的一點是:千萬不要把與工作不再匹配的員工,歸結為失敗者。如果能夠幫助他找到新的好機會,那就更好了。
同時,不要給員工無法實現的承諾,這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背叛了。對於成年人來説,真相往往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是欺騙。
在本書的最後,麥考德也已離開了奈飛。但每當她談起奈飛,掛在嘴上的代詞,仍然是“我們”。
或許這就是那種離開之後,仍然覺得它很偉大的公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