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寶寶交朋友,家長該不該干涉友誼的“賊船”,翻了更好
文|暮咪(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家長都希望寶寶可以和學習好、品行端正的小朋友成為好夥伴,可總有一些調皮鬼圍繞在孩子的身邊,家長怕孩子也跟着學“壞”,可孩子年齡尚小,恐怕説了也不會聽。
“壞朋友”很可能就潛藏在寶寶身邊
子晴今年上幼兒園大二班,儘管她才5歲,也有了對外界的認知,甚至是自己小秘密。
平日裏的她很是乖巧,近些日子,媽媽發現她的書包裏總是多了一些小玩具,可自己並未給她零用錢,媽媽便詢問她這些玩具是哪裏來的。
起初子晴只是敷衍媽媽説是同桌給她的,可後來媽媽觀察了這些玩具,全部都是新的,同桌怎麼可能總是送給她,難道這麼小的年紀就會對異性產生好感?
為了消除心中的疑惑,一天媽媽送她上學後,便躲在校門口沒有離開,這時,同桌的小男孩也到了校門口,他們沒有進校園,而是轉身走進了門口的小賣鋪。
不一會兒,小男孩掏出書包裏的玩具,塞給子晴一個,媽媽確認孩子沒有説謊後,便聯繫了對方家長,並把這些玩具錢都如數交還回去。
小男孩的母親很是吃驚,稱自己並未給過孩子零花錢,他怎麼可能買玩具送人,怕不是子晴媽媽搞錯了。於是兩個媽媽化身福爾摩斯,結伴去小賣部一探究竟。
原來這家小賣部裏只有一位老人,賣些孩子的文化用品和小玩具來維持日常生活,老人腿腳不好使,只能在門口的吧枱上看着,這才讓兩個小朋友鑽了空子。
經過媽媽的嚴刑拷問,子晴這才説了實話,主意是同桌想的,自己只是負責盯梢,從來沒有偷偷地拿過東西,每次同桌成功得手後,就分給自己一個作為獎勵。
媽媽對子晴採用了武力,並告知她這是“偷”,並且給子晴轉了學,讓她遠離這個“壞”同桌。
小編分析
和子晴媽媽一樣,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如果發現孩子交友不慎,出現不良行為,就會責怪身邊的小夥伴,斷絕孩子周圍的一切惡劣事物是為人父母的本能。
可在採取強制的行為措施之前,家長應該深思,孩子學壞的表象行為下,有哪些心理訴求。
父母必須讀懂這些“套路”
1)傾聽孩子的內心
學會傾聽是走進孩子的最有效方式。比如文中的之晴媽媽,孩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是因為對玩具的渴望得不到滿足。
如果父母能明白孩子的心理訴求,就能有效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也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2)促進問題的解決
孩子之所以被旁人引導,是因為自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長能做的,是幫助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同時要教給他們如何拒絕朋友的壞主意,必要時可以拿家長和老師作為擋箭牌。
3)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過度地保護,久而久之,孩子便沒有適應團體的能力。可父母畢竟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總要自己去面對問題。
關於交朋友,父母能做的,就是教給孩子正確的擇友觀,鼓勵孩子和善良的同學一起學習翫耍,與行為不端正的同學保持距離,相比拆散孩子的友誼,不如從開始就不要讓孩子建立。
況且,朋友的“好壞”要讓孩子自己做出判斷,這是家長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從孩子交朋友這件小事開始,就名正言順地干涉孩子的一切。
你會干涉孩子交朋友嗎?留下你的觀點一起分享吧。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暮咪育兒』,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