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忠山實驗小學學生在上“務農體驗”課程,載種洛神花苗。楊煥世攝
台東富山國際教育實驗小學着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資料圖片
台灣少子化趨勢對教育產業產生明顯影響。在生源不足的大背景下,島內教育機構翻新花樣,吸引生源,近幾年越來越熱門的選項,當屬開辦實驗學校,推廣特色教育。全台遍地開花,蔚為風潮。不少學校表示,希望藉此招收更多學生,維持自身發展。
因應生源短少
因生育率低迷、學齡兒童人數持續下降,近年來台灣各級學校生源大幅減少,但實驗學校數量卻逆勢增加。據台教育部門最新統計顯示,島內實驗學校數量從2015年的8所增至2019年的79所,擴大近10倍,就讀學生數量也從5331人增至1.8萬人,增加近3倍。
“一般學校的課本、測驗卷等千篇一律,內容都是提前確定好的。但在實驗學校,教師要自己花心思備課,自制教材,這對家長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會覺得孩子能接觸到更有活力、更用心的教師。”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道出近年來家長偏愛選擇實驗學校的原委。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表示,越來越多的台灣家長傾向孩子接受創新教育方式,因此一些學校掛上“實驗教育”招牌,招生立刻回暖,也導致越來越多學校跟進轉型實驗學校。“近兩年以‘雙語’實驗學校最為流行,他們大多標榜有外籍師資、英語授課等條件。”謝國清説。
除了標榜與國際接軌,還有一些實驗學校想出標新立異的教學模式,包括讀經、學習藝術課程、生活體驗等。調查顯示,一些不適應傳統學習模式的孩子,或在某方面有濃烈學習興趣的孩子,會更願意選擇就讀實驗學校。
台北市是島內較重視實驗教育的縣市,前些年成立了台北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向實驗教育機構提供“開放式閲讀空間”“實驗教育會議室”“梯形演講堂”“遊憩空間”等場所,並最高提供60萬元新台幣補助,支持實驗教育機構發展。
強化特色教育
台灣79所實驗學校中,有25所為台灣少數民族實驗學校,目前就讀學生1640人,是2016年的3倍多。台灣媒體分析認為,台灣少數民族實驗學校數量大增,主因是偏遠山區受少子化影響更大,偏鄉學校必須發展特色辦學,吸引並留住本地生源。轉型實驗學校為主要途徑之一。
不久前,花蓮縣瑞穗鄉梧繞部落的鶴岡小學轉型成秀姑巒阿美人實驗小學,全校15名學生僅1名為客家人,其餘皆為阿美人。校長遊可如説,成為實驗小學後,學校不受課綱、課程節數限制,可針對孩子需要提升的課程進行強化,並增加民俗課程節數,包括語言、歷史、傳統技藝課程等。同時也會將學童們帶到河邊、山邊户外,以此融入部落文化。
這是花蓮縣第3所台灣少數民族實驗學校。學校揭牌時,梧繞部落頭目黃源泉帶着族人跳起傳承百年的伐木舞開心慶賀。對於轉型,黃源泉説,包括傳統技藝文化、語言傳承等,部落耆老都願意協助推廣。學生們要更熟悉自己部落的語言,在生活中好好運用,別讓它失傳。
“自2015年起,陸陸續續有偏遠地區的中小學申請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跳脱原有的課程框架,讓少數民族孩子不僅學習語數外等‘工具學科’,也有機會學習少數民族的文化、技藝、語言,乃至於生活態度、生命精神和處世哲學。有些學校甚至在自然、社會等科學中,也融入了台灣少數民族的知識觀點。”一位在台灣少數民族實驗學校從教的老師介紹説。
隨着2017年底台灣修法首度將實驗教育從中小學延伸至高等教育,島內教育界預測,未來台灣可能不只有少數民族的實驗小學、初中、高中,還可能出現“實驗大學”。
問題逐漸浮現
然而,島內創辦實驗學校一哄而上,主管部門又監管不嚴,導致問題也不少。有台灣媒體指出,孩子就讀實驗教育機構,除開辦初期教學內容不穩定,可能與家長的預期有落差外,還可能碰上計劃中止,影響學生學習及權益。
比如台北市去年立案招生的某實驗教育機構,竟只有1名學生。還有某實驗教育機構創辦才1年,就表示明年期滿不再續辦。台北市文化局支持成立的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2016年風光成立,吸引100多人報名,後來近1/3學生轉學,今年只剩33人報名。近期還爆出教育路線之爭,讓學校經營處在不穩定的狀態。
對於看起來較“保險”的公辦、公營實驗學校,謝國清説,這些學校雖轉型為實驗教育,但師資仍是原有的教師,部分實驗學校教學理念、方式不一定有大幅改變,導致孩子還是接收傳統的教育思維。他呼籲教育主管部門應嚴格審查各校實驗教育計劃,且制定抽查機制。
“大多數小孩都是平凡的小孩,不要以為孩子進入實驗學校,走非傳統路線,就會突然變得積極主動,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兩個兒子都曾在實驗學校學習的家長王正儀感慨,自家小朋友曾對她吐露心聲,爸媽什麼都很開放,反而讓他無所適從,迷惘自己的目標。她認為,不要盲從實驗教育,要找到最適合的教育模式。(記者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11月07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