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開始了,孩子們的生活也被捲入了戰爭體制之中。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以灌輸國民精神總動員意識為目的的教育,畫着勤勞奉仕根據昭和16年(1941年)11月22日頒佈的《國民勤勞報國協力令》,在校在職的14歲以上40歲以下男子以及14歲以上25歲以下的未婚女性都要被編入勤勞報國隊,動員到軍需工廠、礦山、農家等地方進行義務勞動。昭和20年(1945年)被更為嚴厲的《國民勤勞動員令》取代,這一動員令不僅關閉了文科系的大學(可憐的文科生!)及高等專門學校,連病人也成為動員的對象。在此令頒佈之前,日本還頒佈過《學徒戰時動員體制確立要綱》(學徒即生徒和學生,初高中生稱生徒,大學生稱學生,這些學生都要被動員去軍需企業和食品生產企業去勞動)和《女子挺身勤勞令》(被動員的女性年齡延長到了40歲)的畫,寫着勞軍慰問的作文,做着各種各樣的為國家而做的作業。
那些擺在商店裏出售的玩具也盡是和戰爭相關的東西,而打仗遊戲同樣是孩子們每次嬉戲的保留節目。
就這樣,孩子們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都要和戰爭體制扯上關係,大人們這樣做,無非就是想把軍國主義種子種進孩子們的心裏。
打仗要從娃娃抓起——戰時日本後方玩具拾零
(紙氣球)
風船在日語裏是氣球的意思,而所謂“紙風船”,是指往紙製中空的玩具中吹入空氣使之脹起用手拍打嬉戲的玩具,包括“紙手鞠”(用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紙貼合成球狀,上下接口處用圓形紙片粘合的一種簡單玩具,自明治時代起開始流行)、
打仗要從娃娃抓起——戰時日本後方玩具拾零
(各種紙風船)
角風船(用雁皮紙等薄紙貼合製成的四角風船)、折り紙の風船(用和紙等紙料以摺紙方式製成的四角風船)以及熱紙風船(這種風船體積很大,在袋口中間處放置燃料,點火升空,類似於天燈)
在設計上頗具戰時色彩,上書“間諜就在火車上就在水井邊”的字樣以及“一億進軍的時候到了”。作為當時反間諜措施的一部分,為避免國家情報泄露,普通民眾也被號召起來抓間諜,但據説一政策並沒有被徹底貫徹下去。
打仗要從娃娃抓起——戰時日本後方玩具拾零
(面子)
面子(めんこ)這種遊戲中國的八零後也應該很熟悉,只不過我們叫做“拍洋畫”或者“扇洋片”,把洋畫放在一起,輪流用手去拍,看誰先能拍翻,當然玩法不止這一種。我們的洋畫上畫的經常是變形金剛,但在戰時的日本:
面子的圖案從傳統的武士等形象變成了戰爭主題的“日本軍奮戰”、“抱着必死的決心切斷敵人的鐵絲網''等畫面,還配有圖文解説。
打仗要從娃娃抓起——戰時日本後方玩具拾零
(愛國伊呂波歌留多)
這套“愛國伊呂波歌留多”是昭和18年(1943年)12月10日,由日本玩具統制協會發行。在戰爭年代,無論什麼都要被國家管控,就連玩具也不例外。所謂“伊呂波歌留多(いろはかるた)”是一副紙牌,古典的伊呂波紙牌由四十八張組成,這四十八張牌分別寫有以伊呂波歌四十七字外加“京”開頭的諺語,比如“犬も歩けば棒に當たる”、“京の夢大阪の夢”,並繪有相關的圖畫。傳統的伊呂波紙牌是這樣的:
打仗要從娃娃抓起——戰時日本後方玩具拾零
玩伊呂波紙牌實際上就是一種搶牌遊戲,很能鍛鍊人的記憶力和反應力。戰後這種紙牌遊戲被引入了小學校園。比如任天堂就曾經出過迪斯尼主題的伊呂波紙牌,大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