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朱元璋制定了“天下養朱”,害慘了明朝

明朝末年,自然災害、人為災害和戰爭爆發,各種矛盾集中爆發,最終以明朝的崩潰和清軍的進入告終。 總結明代滅亡的經驗教訓,不得不提的是歷時200多年的藩屬制度。 明朝建立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總結了前朝在混亂興衰中的經驗。朱元璋認為宋元滅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主弱臣強”。

朝廷死在大亂時期,沒有皇族的保護。 因此,在洪武三年(1370年),諸侯被劃分為藩王,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藩族制度。 這一制度在皇帝朱棣成為明朝始祖後得到了完善,成為明朝皇帝的祖先遺訓,直到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户籍人口在5000-6000萬之間,實際人數只會更多,因為户籍人口只是税收人口,不包括婦女、兒童、文武教師和官員。

實際人數估計超過1.3億。 敗於滿族的原因之一是明朝內鬥,農民軍起義與明軍交戰,朝廷中的權力和官員相互爭鬥,南明分了幾個小朝廷爭奪正統,他們沒有團結起來,當然不能形成聯合力量。 其次,漢奸太多,無恥漢奸太多。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如滿清的狡詐手段,讓漢人自盡,而虛偽地迎合漢文人,同時利用殘酷的手段鎮壓農民起義。

明末户籍高峯,但不同學者對具體時間和人口有不同的看法。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超過6000萬;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末人口1626年達到高峯,實際人口約1億;王玉民認為明末人口萬曆達到高峯,實際人口在1.3億到1.5億之間;何炳棣認為1600年實際人口達1.5億 ;葛劍雄認為1600年約有1.97億人,推測1655年明清之際人口谷底約為1.2億人,明代人口在1630年達到高峯,實際人口約19251萬人。 在1644年,實際人口約為1.5247億。

根據英國漢學家安格斯·麥迪遜的説法,1600年明朝的實際人口約為1.6億。 明代的宗族制度是相當特殊的,不僅與漢晉不同,而且與唐宋不同。 漢晉時,宗族分為兩部分:宗族的土地和人口幾乎完全屬於宗族;唐宋時,宗族可以充當官員和控制軍隊,國家可以依靠他們。

在授予這些藩王之初,朱元璋為了起到維護朝廷的作用,賦予了藩王足夠的權力和獨立。 然而,明代建文帝和成祖皇帝削藩後,藩王不能干涉當地的政治和軍事事務,不能擅自離開藩地與官員交朋友。 所謂“天下養朱”,是指明代為了供養宗族成員而承擔的巨大經濟負擔。

這種負擔可以説已經貫穿了整個明代,時間越長,就越嚴重。 到明朝末年,它直接拖垮了明朝的中央朝廷,成為明代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清史稿》中記載了天下養朱的來歷。書中記載了“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有了這樣的政策,明朝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牽連。

這個負擔可以説是一直貫穿着整個明朝,而且時間越往後越嚴重,正因如此,明朝末年,天下的經濟就大不如前了。朱元璋的後代越多,明朝皇室就需要更多的金銀去養這些明朝的藩王,因此朝廷入不敷出。對於明明時期皇室的人數,是存在爭議的。明代皇家檔案就是玉牒上正式收錄的人數。

洪武年間是5人,到永樂年間,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萬曆三十二年又增至8萬多人。總之,這個人數是不斷在增多的,與明朝的人數是不成正比的。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將原本的藩王宗室的俸祿待遇降低,並形成了定製,用糧食的單位進行計算。根據史書記載來看,明朝在藩王方面的開銷是非常巨大的。

史書記載了:“親王每年一萬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鎮國將軍每年一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則逐級遞減二百石,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級遞減一百石;公主及駙馬每年二千石,郡主及其儀賓每年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二百石,縣君、鄉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一百石。”

按照這個制度,即使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和鄉君每年都會有二百石的俸祿。二百石是個什麼概念呢?由於歷朝歷代的糧價不同,因此很難計算根本價值,但是可以看看明朝官員的俸祿如何。明朝正七品官員(一般是知縣,相當於現在的縣長)每年的俸祿只有九十石,根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的研究發現,明朝一石約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八十斤左右。

《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1595),明朝宗室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七千人。根據記載來看,萬曆初年,每年的田賦總額約兩千三百萬石,光供給宗室的俸祿就多達八百多萬石。《皇明經世文編》中的記載“二省之糧,猶不足供宗室祿米之半”,從這些記載來看,朱元璋指定的“天下養朱”反而是害了明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95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朱元璋制定了“天下養朱”,害慘了明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