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示的確定性

  【文化評析】

作者:羅容海(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副研究員)

前幾日,教育部首場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佈會透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019年首次超過4萬億元,有效帶動了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首次超過5萬億元,支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民教育體系,建立了世界上覆蓋最廣的學生資助體系,有力推動了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雖然2020年的具體數據還沒有出來,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預算安排在大幅壓減中央本級一般性支出的同時,國家確保了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的只增不減,保持了5%到6%的增幅,保證了財政用於教育的安排高於財政收入自身增幅。可以説,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肆虐、國際交往受限、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等這樣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這份成績單展示的是壓艙石般的穩定感,是令人心安的確定性。

教育展示的確定性,從戰疫的表現來看是可觀的。組織全國53萬所各級各類學校、2.8億在校生、1732萬專任教師,成功實現“停課不停學、不停教”;科學精準做好校園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採取最嚴格、最細緻、最全面的措施,保障下半年近3億師生回到校園,確保師生健康安全。

教育展示的確定性,從扶貧的成績來看是可讚的。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台賬建立之初的約60萬人降至831人;大力實施薄弱學校改造工程,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提前一年完成了基本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的目標任務;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通過強化條件保障、強化師資保障、強化對口幫扶等措施,補齊短板,提質賦能,“義務教育有保障”取得決定性勝利。

教育展示的確定性,在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方面是可期的。當前,我國教育正在致力於兩個體系的建設。一是構建以優質均衡為特徵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加快縮小城鄉區域的差距;二是推進以高質量為特徵的五育並舉的全面育人體系,大膽積極地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質量,用最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近年來中國教育的可觀、可贊與可期,從中西部農村教育尤其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改善中可以獲得直觀的感受。筆者近期參與的教育部幫扶怒江州教育幫扶行動項目,遴選60名全國領航名師工作室成員教師進入“三州”之一的雲南省怒江州支教一年。在那裏,人們可以看到,怒江州中小學的硬件條件,和東部甚至大城市裏學校的條件都相差無幾。目前,那裏正在着力進行師資和軟件的提升,每一個小改變,都能帶來教育效果的相應提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表示,當地已經悟出“短期脱貧靠打工,中期脱貧靠產業,長期脱貧靠教育”的道理,教育改進前景的確定性毋庸置疑,令人期待。

儘管在部分領域,教育依然存在“內卷”的焦慮,但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教育會好嗎”的提問之答,依然有許多值得樂觀的理由。這裏有重視教育的家長,這裏有兢兢業業的老師,這裏有源源不斷的投入,整個國家堅定不移地致力於教育的更公平、更優質、更全面、更可持續發展,致力於建立一個高質量的國民教育體系。

我們期待着,在不久的將來,在這個優質均衡的教育體系裏,公眾不會因為子女的入學、升學而擔憂,因為教育有基本保障。教育提供給所有人一個民生的“安全閥”,在這裏,作為一個普通人,起碼可以學到善良正直、友愛孝悌、有為有守、有識有趣,學到基本的知識以及基本的技能,走出校門至少可以自食其力;在這裏,一個普通學生,也知道人生道路千萬條,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行穩致遠、精益求精,走出校門依然可以依靠扣好的“人生第一粒釦子”積土而成山,滴水而穿石,贏得世人的尊重,也得到自身的幸福。

這是發展中的教育的確定性,也是變動中的社會的確定性——古往今來教育同人終身致力的光榮與夢想。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8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展示的確定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