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海歸”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國內的博士畢業生找工作叫就業,“海歸”回來的博士工作就業叫“引進人才”,待遇自然也有顯著的差別。最近幾年,情況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用人單位越來越注重錄用國內高校畢業生。
這是國家發展所必然經歷的一種現象,相比較來説,從國外獲得的學歷在競爭力上有所減弱,是市場對本國高等教育發展現實的認可。同時,我們也看到,國內畢業的學生和“海歸”在總體水平越來越接近的情況下,仍然各有優勢和短板。
第一,在課程體系方面,國內的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與發達國家逐漸處於同一水平,雖然學科方面有差異,但總體上基本沒有“代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和醫學教育,大量引進國外大學的課程與學術資源加上自己的一些創新。在國外能夠學到的內容,在國內的大學同樣學得到,從學科的學術體系看沒有明顯差異。在課程實踐方面,中國的大學教育能夠更加貼近本國實際,學生更瞭解相關情況,工作起來更容易上手。
第二,國內的學生在基本學術知識的掌握,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條理化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這同我們長期以來重視對知識的傳承和理解有關。而“海歸”學生一般在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維方面得到了較多的訓練。學習中,針對學習內容的批判質疑、問題意識,基於數據和事實的論證,包括髮散性思維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鍛鍊,從而具有良好的創造性和可持續發展性,這是很多“海歸”所具有的優勢。
第三,國內的高校畢業生對國情,對自己的專業以及以後要從事的工作特點有更多的瞭解,其人生定位以及職業發展的路線圖也更加清晰。“海歸”外語一般相對較好,對外部世界和多元文化有更多的瞭解,思考問題的視野更加開闊。短板是對國內的情況,尤其是行業和產業的情況相對陌生,越是出國年齡小的歸國學生,這個特點越明顯。他們回國後往往面臨着二次“文化衝突” 及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這是很多用人單位對他們時持保留態度的一個原因。
第四,國內外畢業的學生就業難易度同資源的“稀缺度”有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學是一種精英化的教育,出國留學的學生大都是國內名校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去的是國外名校,目標是拿到博士學位。這種稀缺資源自然會顯示出就業競爭優勢。最近二十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及中等收入羣體的擴大,留學越來越大眾化了,留學目標從原來的瞄準研究生教育,拿到博士學位下延到了本科教育甚至中學教育。事實上,在英美國家,真正具有優勢的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階段做高端研究得到的訓練依然具有很高的成長價值。碩士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優勢已經不太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國家的碩士階段教育學制只有一年,一般也不做學位論文,這種“短平快”、過渡性的碩士教育往往不如國內碩士三年制教育的學術含量高。國外的學士、碩士文憑在國內貶值,也是很自然的。二十多年前,到國外留學的,大多是一些尖子生,有很好的學術潛能。隨着留學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出國留學越來越容易,加上國外很多大學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降低了入學門檻,生源質量明顯降低,這些都導致了“海歸”的資源不再稀缺,反映到市場上就是價值的降低。
隨着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人們不再用仰視的眼光看待“海歸”,這就為出身不同的人才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文化氛圍。這是時代的進步!
(遊永恆,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