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會唱母校校歌嗎

【熱點觀察】  

作者:錢勇生(蘭州交通大學教授)

“您還會唱母校校歌嗎?”“會啊!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户,壯懷難折……‘便一成三户’即使只剩下我們三所學校,我們也會抗爭到底!”

這是我國翻譯界泰斗、西南聯大1938級校友許淵衝生前接受採訪時的一段對話。當時他已經百歲,但是提起母校校歌仍然張口即來。回顧許淵衝的一生,他為中國的翻譯事業奮鬥了一輩子,直到百歲時還牢記着校歌貢獻餘熱。從許淵衝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校歌影響之深,而校歌影響的不止他一人。西南聯大前後存在不到九年,就讀學生不過8000餘人,卻湧現出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多位“兩彈一星”功臣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走出了160餘位兩院院士。“中興業,須人傑”,他們唱着校歌一步步成長為國家棟梁。

近期,畢業季悄然閉幕,新一屆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齊唱校歌后,相繼開啓了新的征程。“您還會唱母校校歌嗎?”如果把同樣的問題拋給現在的年輕人,他們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你還會唱母校校歌嗎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平均年齡七十多歲的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合唱《西南聯大校歌》,帶給無數人力量和感動。資料圖片

  校歌銘刻黨史、國史,傳承偉大精神

歌聲是時代的號角,波瀾壯闊的歷史總能在經典詞曲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前進,前進,前進進!”就銘刻着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解放的光輝黨史。雖然經歷了“是否改詞”的激烈爭論,《義勇軍進行曲》最終被確定為國歌得以傳唱,一直警醒着國人不忘國史、黨史,居安思危,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校歌同樣記錄着黨和國家的偉大征程,同時又承載着育人的神聖使命。它既是時代精神的折射,也是一所學校師生眾望所歸的靈魂家園。校歌中承載的偉大精神,也在傳唱中得以傳承。“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西南聯大是抗戰時期大學被迫進行“文化長征”的臨時產物,見證了國家的危亡時刻,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其校歌卻流傳甚廣。校歌《滿江紅》中記錄了“九州遍灑黎元血”的慘痛記憶,又以悲壯的口吻喊出了國家對人才的渴求。直到數十年後,西南聯大校友每次聚在一起還會齊唱校歌。而今天的青年學子仍在一批一批地走進西南聯大舊址,高唱《滿江紅》,學習西南聯大精神,立志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除了西南聯大,眾多百年名校的早期校歌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如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校歌《警醒歌》:“警!警!警!黑種奴,紅種燼,黃種酣眠鼾未竟。毋依冰作山,勿飲鴆如醖,焚屋漏舟樂未央,八百兆人,瞥眼同一阱。醒!醒!醒……”從警到醒,鏗鏘激昂、振聾發聵,告誡國人國家面臨着被殖民滅種的危機,不能把冰山當靠山,唯有自我覺醒。《警醒歌》是中國屈辱近代史的見證者,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的時代強音。此外,河南大學校歌“四郊多壘,國仇難忘”,天津大學校歌“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等都是歷史記錄者,將愛國救亡的偉大精神傳唱至今。

  校歌詮釋校史、校訓,賡續紅色血脈

我國很多老牌學校都經歷過戰火,經歷過涅槃重生,深度參與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全過程。不少學校的校歌雖然幾經更易,最終又轉回到早期校歌,原因就在於很多校歌是與學校同時或相繼誕生的,它與學校的建校初心、校史校訓等密不可分。

2004年,在復旦大學百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學校根據廣大師生的倡議決定停用1988年的新校歌,重新恢復使用1925年由劉大白作詞、豐子愷譜曲的老校歌。在復旦大學老校歌中,“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一句被反覆高唱。這句詞即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是復旦大學校名的出處,意為自強不息,寄寓着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無獨有偶,2017年9月,在中國人民大學80週年校慶來臨之際,《陝北公學校歌》重新在校園中傳唱。“民族的命運全擔在我們雙肩,抗日救亡要我們加倍努力,忠誠團結,緊張活潑,戰鬥的學習。努力!努力!”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為培養更多革命幹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陝北公學就此誕生,一羣羣有志青年為了民族的命運,發出“努力!努力!”的誓言。80多年來,從延安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的紅色血脈得以延續。當一批批新生入學,唱響《陝北公學校歌》,從戰火中走來的校史,“實事求是”的校訓也將隨之入腦入心,代代傳承。

歌聲本身就具備了易傳唱的特質,音樂旋律往往成為不同代際之間的共同記憶。當入校新生對話耄耋校友,共同哼起校歌,或許所有的感情都可以在不言中傳遞。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全國掀起唱紅歌、禮讚黨的活動,一些學校也組織老校友唱紅歌、唱校歌,在久唱不衰的旋律中為黨慶生。其實,很多學校的校歌本身就是紅歌,其中的紅色基因也在代代傳承。如果一所學校的校歌能像西南聯大校歌那樣,在其學子的一生中持續產生激勵鼓舞作用,始終將學子與母校、與黨和國家緊密聯繫在一起,這既是一個學校的幸事,也是國家和民族的幸事。

  唱校歌既是儀式感,也應是必修課

學校歌,唱校歌有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

校歌是大多數學校的標配,就連中學、小學,甚至一些幼兒園都有自己的校歌。當前校歌中,一些是沿用了早期校歌,如天津大學沿用北洋大學校歌;一部分是直接借用現成的經典詞曲,或改編經典音樂,如瀋陽音樂學院的校歌用的是經典音樂作品《我們走在大路上》,而汕頭大學的校歌《大學問》則改編自《光輝歲月》;還有一些學校邀請名家大家創作新校歌,我國著名詞曲作家呂遠就曾為多所中小學創作校歌。

但是在如此眾多的校歌中,真正能夠走進學子內心、在校友中傳唱的還相對有限。校歌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校訓、校史等共同構成學校的精神氣質,它是集體榮譽感、歸屬感、自豪感的重要依託,是育人的法寶,應當給予充分重視。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和校慶等重要節點奏唱校歌是必要儀式,但這還遠遠不夠。尤其對於大學生來説,校歌是其瞭解校史甚至黨史、國史的重要途徑,理應作為必修課學好校歌,入腦入心。

學校的重視尤為重要。不能把校歌僅僅當成各種大會的伴奏,也不能將其束之高閣,更不能根據部分人的喜好隨意改動。在一些老牌名校的歷史中,校歌的更替時有發生,不乏以“順應時代發展”之名更換校歌的學校,這樣的行為歷來褒貶不一。筆者認為,盲目廢舊立新並非文化時尚。老校歌在新時代的確會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文言文歌詞晦澀難懂,舊詞不合時宜,曲子、MV過時等。但這些問題並非更換校歌的必要條件,校歌不是流行歌,其本身的歷史價值、紐帶作用、育人功能等更為重要。更換校歌要慎之又慎,而傳唱校歌則應有所創新。比如開展唱校歌比賽,在校園歌手比賽中鼓勵人氣校園歌手進行改編嘗試,製作新版MV等,通過各種方式推動校歌的傳唱,使其真正成為學子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激勵和陪伴他們一生。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04日 1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70 字。

轉載請註明: 你還會唱母校校歌嗎 - 楠木軒